現(xiàn)在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很多家長把一年中最大的出行計劃放在了這個假期,準備帶孩子外出看世界、見世面、長知識。近年來,一種帶孩子徒步旅行的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不少人認為,以這種方式旅行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山川美景,更能夠磨煉孩子的意志,增強耐力和吃苦的精神。各大旅行社為順應市場需求,推出不少徒步線路,國內(nèi)、國外,長、中、短線應有盡有,吸引了很多家庭。
對于徒步旅游市場的蓬勃熱情,醫(yī)生們更多的卻是感到擔心。北京兒童醫(yī)院內(nèi)科丁翊君大夫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wǎng)記者采訪時不無憂慮地指出,野外徒步可能會遭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兒童的身體抵抗力比較差,一旦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很容易生病,所以,帶孩子野外徒步旅游時,一定要注意兒童的健康問題。
丁翊君說,像飲食衛(wèi)生,意外傷害等這類情況,家長們都會關(guān)注得比較多,只要多加注意,一般不會出現(xiàn)大問題。但夏季徒步旅行,對孩子而言最大的威脅是中暑。過分暴露在烈日下而又缺少必要的防暑降溫措施,就有可能發(fā)生中暑。而在相同氣溫條件下,濕熱比干熱更容易引起中暑。
的確,今年的這個夏天不同以往,全國從南到北雨水太過頻繁,并且氣溫偏高,幾乎各地都是濕熱的天氣。盡管現(xiàn)在從時令上講已經(jīng)立秋,但暑熱并未退去,有些南方地區(qū)的氣溫白天竟高達近40攝氏度。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徒步旅行,無論對于孩子還是成年人而言,都將會是巨大的挑戰(zhàn)。特別是兒童體力不如成人,對惡劣氣候的適應力也相對弱,因此家長不能以自身的感受來衡量、揣測孩子的身體感受,一定要特別重視暑熱天氣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將危險度控制在可控的范圍內(nèi)。
野外徒步防孩子中暑,處理措施要得當
高溫中暑是在氣溫高、濕度大的環(huán)境中,身體運動量過大、時間過長,而發(fā)生體溫調(diào)節(jié)障礙,以水、電解質(zhì)平衡失調(diào),心血管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癥候群。病情與個體健康狀況和適應能力有關(guān)。中暑的程度也分為輕、中、重度,輕則頭暈、嘔吐,重則出現(xiàn)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
丁翊君大夫說,孩子在炎熱的環(huán)境中長時間行走、飲水量不足、活動量過大,都可能引起中暑。這時家長要特別留心孩子的身體狀況,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以下情況,就預示著中暑將會發(fā)生,需要馬上找陰涼處休息,及時補充水分。
1.孩子皮膚發(fā)紅、發(fā)熱、干燥,也就是體表摸起來很熱,但不流汗。丁翊君說,這是中暑最典型的癥狀之一。2.較大的孩子會有頭暈、惡心、失去方向感,而且昏昏沉沉的現(xiàn)象。3.孩子情緒煩躁不安,呼吸及脈搏加速,接著會顯得倦怠、甚至進入抽搐或昏迷狀態(tài)。
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中暑的癥狀,家長不要驚慌,只要采取適當?shù)拇胧⒆拥那闆r就會好轉(zhuǎn)。
首先,立即將孩子移到通風、陰涼、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樹蔭下。然后,讓孩子仰臥,解開衣扣,脫去或松開衣服。這時如果孩子的衣服已被汗水濕透,應及時更換干衣服,同時,使用涼濕的毛巾冷敷孩子頭部等辦法為孩子盡快散熱,使孩子的體溫降至38℃以下。如有條件最好打開電扇或空調(diào),但風不要直接朝孩子身上吹。也可以掐中暑者的人中穴、內(nèi)關(guān)穴以及合谷穴,或者身邊有帶針之類的物體,可先將其用火消毒,然后用針淺刺人中,并擠出血滴,這兩種方法對于大汗虛脫的孩子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之后在孩子意識清醒前不要讓其進食或喝水,意識清醒后,每隔10到15分鐘給予一些不含咖啡因的清涼飲料,但有嘔吐或意識不清者勿給。也可讓孩子喝綠豆湯、淡鹽水等解暑。如果自覺情況不能很好緩解應送醫(yī)院就醫(yī)。
對待中暑者很多人的做法是讓他們大量飲水。然而丁翊君大夫特別提醒,中暑后忌一次大量飲水,中暑的人應該采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jié)果會造成體內(nèi)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fā)生。
另外,當孩子出現(xiàn)中暑癥狀,不能讓他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因為中暑的孩子多屬于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化無力,寒濕內(nèi)滯,嚴重者則會出現(xiàn)腹瀉、腹痛等癥狀。
學習急救知識,做足準備,以應對突發(fā)事件
家長們帶孩子出游最先要考慮的是安全問題。首先對旅游項目、旅游地點要有選擇。家長應選擇適合孩子游玩的項目,不宜參與攀山、漂流、蹦極等劇烈活動。阜外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李慧大夫提醒家長們,在外出前一定要認真學習一些急救知識,并針對旅途中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情況掌握一些應急處理措施,比如兒童溺水后如何進行快速心肺復蘇,兒童跌傷后如何進行簡單包扎,以及對可能存在的潛在危險進行預防,如防止曬傷、蚊蟲咬傷等。
帶齊必備物品,準備充足是安全出行的前提。李慧提醒家長,外出旅行時,可能會遇到各種天氣因素或者突發(fā)情況,兒童機體免疫與抗病能力較弱,在外出期間的發(fā)病率比成人要高。家長要攜帶常用的藥物:如感冒、腹瀉、止痛、咳嗽、防蚊蟲叮咬這類的藥物,已知有過敏體質(zhì)的還需備好治過敏的藥物。
有的地方晝夜溫差大,需攜帶夜間防寒衣物;南方雨水多,需攜帶雨傘;高原地區(qū)紫外線較強,需攜帶防曬的道具,如防紫外傘或者防曬霜;孩子運動量大,容易出汗,要準備純棉或透氣性好的衣服,更換衣服。
另外,外出時餐飲及各方面衛(wèi)生條件比不上在家里,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也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外出旅游水分消耗大,所以最好多食湯食及清淡食品為佳,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可適當配些瘦肉,盡量少食油炸、油膩食品,以防引起消化不良。兒童習慣游玩時亂摸亂碰,家長應備好消毒濕巾及餐巾紙,餐前餐后保證兒童的飲食衛(wèi)生。
還有一點要特別提醒,兒童外出旅游時容易因游玩過于興奮,家長要保證兒童的睡眠,使其保持充足的體力。
專家列出一些徒步旅行必備用品,供參考。
防曬霜:最好隨身攜帶SPF值在15以上的防曬霜。
帽子:最好是帽檐很大可以耷拉下來遮住孩子的耳朵和脖子的那種帽子。
爽身粉:意在保護皮膚,但不能撲過多的粉在孩子身上,以免被孩子吸入,影響其呼吸系統(tǒng)。
保溫壺或保溫瓶:用來裝低溫的食物和飲料,因為高溫情況下食物、飲料容易變質(zhì)。
充足的水:孩子需要飲用大量的水補充其身體在高溫下消耗的水分。
太陽鏡:要給孩子配備兒童專用的太陽鏡。
小手巾或紙巾:用來擦汗或臨時遮陽。
防暑藥物:藿香正氣,能散熱消暑、解毒辟穢。人丹:主治中暑受熱引起的頭昏腦脹、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清涼油:頭痛頭暈時,取少量涂于印堂穴和太陽穴,能提神醒腦;蚊蟲叮咬、皮膚瘙癢或有輕微的燒傷、燙傷時,取少量涂于患處,能活血消腫、鎮(zhèn)痛止癢。十滴水:適用于中暑、頭昏頭痛、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患者。風油精:可治療中暑引起的頭昏頭痛,夏天夜晚因貪涼引起的腹痛等。對頭昏頭痛可外涂少許于前額及兩側(cè)太陽穴。
相關(guān)鏈接
勿陷入6大防暑誤區(qū)
誤區(qū)1:夏季涼水沖腳更涼爽。人體腳底的汗腺較發(fā)達,夏天出汗多,用涼水洗腳,會使已經(jīng)擴張的毛孔驟然關(guān)閉阻塞,鍛煉后肌肉疲勞、緊張度增加。經(jīng)常這樣做,不但會使腳受涼遇寒,時間長了還會導致排汗機能障礙。
中醫(yī)認為,夏季的梅雨季節(jié),暑多夾濕,人的脾最怕濕,濕氣阻滯在脾胃,就會出現(xiàn)沒胃口、愛犯困、沒精神等表現(xiàn)。夏季人體陽氣最旺盛,用溫水泡腳能更好地刺激經(jīng)絡(luò),振奮人體臟腑機能,有助于祛除暑濕,預防風寒感冒,讓人增進食欲,促進睡眠。
誤區(qū)2:輕薄面料輕便又清涼。夏季很多漂亮的衣服都是用輕薄的化纖面料制作的,面料重量輕、價格廉、花色品種多。其實,夏季人體出汗很多,而化纖布料雖然輕薄,但吸水性、透氣性均差,皮膚很難通過汗液蒸發(fā)進行散熱,因而夏天穿這類面料的衣服并不涼爽。同時,汗液的過多滯留,還會使皮膚分泌物腐敗、發(fā)酵,加之合成纖維在生產(chǎn)過程中混入的單體氨、甲醇等化學成分對皮膚刺激較大,因而容易誘發(fā)過敏和多種皮炎。棉、麻、絲等天然纖維是夏季穿衣的最好選擇。
誤區(qū)3:太陽鏡顏色越深越能保護眼睛。鏡片顏色過深,會嚴重影響能見度,眼睛因看東西吃力而容易受到損傷,不能起到保護眼睛的作用。鏡片的顏色越深并不說明防紫外線的能力就越強,太陽鏡防紫外線的功能還和鏡片的材料、工藝等因素有關(guān)。一般來說,在保證質(zhì)量的前提下,選擇茶色、灰色的太陽鏡較好?;疑R片可吸收紅外線和98%的紫外線,而黃色或茶色鏡片能濾除大量對眼睛傷害較大的藍光。其他鏡片的顏色選擇應以周圍環(huán)境的顏色不失真、物體的邊緣清晰、能有效識別不同顏色信號燈為原則。
誤區(qū)4:解暑的綠豆湯、涼茶飲料應該多喝。為了防暑降溫,很多朋友喜歡喝綠豆湯。綠豆湯雖好,但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
從中醫(yī)的角度看,屬于寒涼體質(zhì)的人,例如有四肢冰涼、腹脹、腹瀉便稀等癥狀者,不能多喝綠豆湯,否則會加重癥狀,甚至引發(fā)其他疾病。特別是處于月經(jīng)期的女孩子,不宜喝綠豆湯,以免傷害身體引發(fā)痛經(jīng)。
誤區(qū)5:熱天吃冷食冷飲沒問題。為了防暑降溫,許多人喜歡吃喝大量的涼菜、冷食、西瓜、冰鎮(zhèn)啤酒、冷飲等。中醫(yī)專家指出,烈日炎炎的盛夏,人體實際處于外熱內(nèi)寒的狀態(tài),如果貪吃過多冷食易造成腸胃功能紊亂。因此,大家不要貪涼,以免使身體健康受損。
夏季飲料還是以熱飲為主。因為熱水進入人體后,雖然當時感覺熱,但中樞熱敏神經(jīng)元反射后使得皮膚毛細血管的毛孔迅速擴張,血流量大大增加,汗腺分泌增強,從而促進排汗,將人體內(nèi)部的熱量帶出體外,真正使體溫下降,而且這樣的涼爽是持久的。
誤區(qū)6:夏季應該多吃“苦”??辔妒澄镏泻械纳飰A具有消暑清熱、舒張血管的作用,不少人覺得只要上火了,就可以吃些苦瓜、野菜,喝苦丁茶等苦味食物來下火。
實際上,這些苦味食物多適合瀉肝膽、胃腸之火,如果有喉嚨疼痛、口臭、眼睛發(fā)紅等癥狀,可以適當吃點“苦”;而對于口舌生瘡等心火癥狀則不適用。吃“苦”也要適度,過多食用或食用苦味過重的食物,可能會損傷脾胃,引起惡心、嘔吐等副作用。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