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點,夏日的山村就已醒來。萬盛石林鎮(zhèn)石鼓村,42歲的馬幫人陳福平像往常一樣早已起床,端出玉米粒喂養(yǎng)馬廄里心愛的兩匹馬兒,隨后再伴著晨曦,背上背簍,去山坡上轉(zhuǎn)悠兩圈,帶回馬兒最喜歡吃的草。
早上8點15分,陳福平的手機鈴聲響起,是同村的老王打來的。老王家正在修繕豬圈,需要馬馱點磚頭過去。陳福平喜出望外,牽出馬兒,在馬背上墊上厚厚的毯子,安上有些年歲的鐵架子,再往里裝上自家修房時剩下的磚頭,哼著小曲兒就出發(fā)了。
寬敞的水泥路上,陳福平牽著馬兒從容地走著,清脆的馬蹄聲不時在山間回蕩。
“我父輩開始就在馬背上討生活,我也算子承父業(yè),干這一行12年了?!标惛F接靡滦淠ㄈヮ~頭上的汗珠,對筆者繼續(xù)說,馬幫曾經(jīng)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行當(dāng),馬幫人收入可觀,時間上也自由。那時,但凡村里哪里有人修路、修房子,首先想到的就是馬幫?!白疃嗟臅r候,光我們村民組就有20多匹馬,我一人就養(yǎng)了5匹,每匹馬每年能賺1萬元左右?!?/span>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當(dāng)年的馬幫已不再“吃香”,馬幫人也在時代的煙塵中漸行漸遠。
“農(nóng)村公路都修好了,貨車哪里都去得到?,F(xiàn)在,連我家門口原本的機耕道也擴寬硬化了,我只能到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接活兒。”如今,馬兒更多的時候是閑著,陳福平的收入也大不如前。
“我個人生意沒以前好,但社會進步,誰不愿意?現(xiàn)在這個行當(dāng)越來越不好做了,我也盤算著干點其它事情,就是舍不得我這兩匹馬兒。”陳福平溫柔地撫摸著馬兒的鬃毛,望著遠處蒼翠延綿的山脈。
來源:重慶農(nóng)業(y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