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我們繼續(xù)跟著李白走親戚,今天是第七十五家安陸裴寬家到第八十家弟弟李令問家。
第七十五家 安陸裴寬家
《上安州裴長史書》,此文約作于開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此文堪為較完整的李白自傳。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rèn)為此書作于天寶十二年(753),是李白受人誣陷進(jìn)讒過裴寬而進(jìn)行的辯解。不管出于哪種說法,李白此書對解讀李白是太有史料價值了。
裴長史,約為裴寬,裴寬(679-754年),河?xùn)|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唐朝大臣,袁州刺史裴無晦之子。生性通敏,工于騎射,尤擅文詞。初任潤州參軍,累遷東海太守、襄州采訪使,拜禮部尚書等職。其間遭李林甫陷害曾任安州別駕員外置,大約此時李白寫了此書。
李白投詩干謁,希望裴長史能夠重視自己,任用自己。對于自己的文章,李白文中述前禮部尚書蘇颋曾于益州長史職位上見過自己,待之以禮,并稱贊自己“天才英麗”,還記錄郡督馬公(馬公即馬正會,約開元十六年(728)前后在安州(今湖北安陸)都督任)對前長史李京之說自己的文章:“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luò)繹間起,光明洞澈,句句動人?!?/strong>
李白這篇文章確用一幅“清雄奔放”的筆墨,塑造出了一位才氣橫溢,輕財重義,氣宇軒昂的青年詩人的形象。我們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到李白一顆火熱的詩心在劇烈跳動。
來看李白自己撰寫的簡歷:“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jīng)籍書,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strong>此處的本家金陵,王琦疑為是金城誤筆,因?yàn)槔畎资请]西人,廣武縣隸屬隴右道之蘭州,乾元二年(759),更名為金城,而非六朝古都的金陵。世為右姓,右姓是是指郡上第一等姓,凡四海望族稱右姓。外敵侵?jǐn)_遭難,流落秦地,先輩因官場矛盾而住家中。我少年時代在蜀中生活,五歲背誦甲子,十歲就讀諸子文章。古來史事,了解很多。枕邊經(jīng)常放著書籍,不知疲倦地寫作詩文,至今已有30多年。李白本身是天才,但所有的天才都源于勤奮,李白的枕邊常放著書籍,他本人讀書寫作到不知疲倦的地步。
“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大丈夫必有輔佐帝王治理天下的宏偉志向。于是持劍而去,離別故土,辭別親人,遠(yuǎn)游他鄉(xiāng)。李白還提到自己慷慨仗義,輕財好施,親近自然,養(yǎng)禽鳥上千。有意思的是,李白自己講述了一個故事,就是對待朋友忠貞不渝。李白有位朋友吳指南,一起游歷楚湘之地時,死在洞庭湖畔。李白哭到流出血來,并且有猛虎前來侵食吳楚南尸體,李白仍堅(jiān)守著保護(hù)朋友的尸體,并且數(shù)年后把吳指南的尸骨一路背負(fù),埋葬在鄂州城東。
這樣的經(jīng)歷,若不是李白自己口述,我們無法想像這位詩人是如此臨危不懼和高義任情。
蜀中的朋友吳指南到底與李白什么關(guān)系,我們無從得知,但在李白家鄉(xiāng)四川綿陽江油縣有傳說,說李白的妹妹叫李月圓,因?yàn)槔畎淄獬鲇螝v,李月圓就替哥哥在家照顧父母。月圓也曾許婚人家,但為照顧父母而一直沒有出嫁,未婚夫也是一位俊朗青年,跟著李白一起外出游歷天下。要看這個傳說,再聯(lián)想李白的《上裴長史書》,難道月圓的未婚夫是吳指南嗎?不然,何以李白如此甘冒大險,數(shù)年不忘,甚至身無分文后曾乞討借貸也要把吳指南入土為安地安葬好?
姑且存疑吧,因?yàn)槔畎椎降子袥]有妹妹李月圓,沒有史料,只有家鄉(xiāng)人的傳說以及信以為真,至今李白故里江油縣建有李月圓紀(jì)念雕像,家鄉(xiāng)人愛李白的這位美麗的妹妹。
四川江油青蓮鎮(zhèn)月圓村李月圓紀(jì)念雕像及李月圓之墓
來欣賞全篇《上裴長史書》——
白聞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也,安得不言而知乎?敢剖心析肝,論舉身之事,便當(dāng)談筆,以明其心。而粗陳其大綱,一快憤懣,惟君侯察焉。
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jīng)籍書,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見鄉(xiāng)人相如大夸云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而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焉。
曩昔東游維揚(yáng),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jì)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間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jiān)守不動。遂權(quán)殯于湖側(cè),便之金陵。數(shù)年來觀,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fù)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故鄉(xiāng)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明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
又昔與逸人東嚴(yán)子隱于岷山之陽,白巢居數(shù)年,不跡城市。養(yǎng)奇禽千計(jì)。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因舉二以有道,并不起。此白養(yǎng)高忘機(jī),不屈之跡也。
又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群寮曰:“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fēng)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xué),可以如比肩也”。四海明識,具知此談。前此郡督馬公,朝野豪彥;一見禮,許為奇才。因謂長史李京之曰:“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luò)繹間起,光明洞澈,句句動人”。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若蘇、馬二公愚人也,復(fù)何足盡陳?倘賢賢也,白有可尚。
夫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是知才難不可多得。白,野人也,頗工于文,惟君侯顧之,無按劍也。伏惟君侯,貴而且賢,鷹揚(yáng)虎視,齒若編貝,膚如凝脂,昭昭乎若玉山上行,朗然映人也。而高義重諾,名飛天京,四方諸侯,聞風(fēng)暗許。倚劍慷慨,氣干虹霓。月費(fèi)千金,日宴群客。出躍駿馬,入羅紅顏。所在之處,賓朋成市。故時節(jié)歌曰:“賓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門。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須驅(qū)馬將華軒”。白不知君侯何以得此聲于壤之間,豈不由重諾好賢,謙以得也?而晚節(jié)改操,棲情翰林,天才超然,度越作者。屈佐國,時惟清哉。棱威雄雄,下懾群物。
白竊慕高義,已經(jīng)十年。云山間之,造謁無路。今也運(yùn)會,得趨未塵,承顏接辭,八九度矣。常欲一雪心跡,崎嶇未便。何圖謗詈忽生,眾口攢毀,將欲投杼下客,震于嚴(yán)威。然自明無辜,何憂悔吝!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過此三者,鬼神不害。若使事得其實(shí),罪當(dāng)其身,則將浴蘭沐芳,自屏于烹鮮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竄海,轉(zhuǎn)死溝壑。豈能明目張膽,托書自陳耶!昔王東海問犯夜者曰:“何所從來?”答曰:“從師受學(xué),不覺日晚”。王曰:“吾豈可鞭撻寧越以立威名?”想君侯通人,必不爾也。
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顏,終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直度易水,不以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遂之長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fēng),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
來看譯成的白話文——
我聽人講過,蒼天閉口不言,卻使四季不斷運(yùn)行;大地默默不語,卻讓萬物蓬勃生長。人非天地,怎能默不作聲而使人了解呢?我就冒昧地向你說出心里活,申述自己立身處事的觀點(diǎn),相當(dāng)言笑談心,而粗略地說一大概,以一泄心中的煩悶為快,希望長史明察。
四川江油李白故里
我本家住于廣武金城,屬地位較高的世家。外敵侵?jǐn)_遭難,流落秦地,先輩因官場矛盾而住家中。我少年時代在蜀中生活,五歲背誦甲子,十歲就讀諸子文章。古來史事,了解很多。枕邊經(jīng)常放著書籍,不知疲倦地寫作詩文,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我認(rèn)為一個有志男兒,要用?;∨钪惖木脊疑涮斓厮姆?。應(yīng)該知道,大丈夫必有輔佐帝王治理天下的宏偉志向。于是持劍而去,離別故土,辭別親人,遠(yuǎn)游他鄉(xiāng)。足跡所到之處,南至湖南寧遠(yuǎn),東至海濱。遇到同鄉(xiāng)司馬相如《子虛賦》中談及七澤、云夢之事,故來楚游覽。到此以后,被原宰相許圉師招為孫女婿,便就此安家,一住就是三年光景。
以往旅游揚(yáng)州,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為全力接濟(jì)潦倒失意的讀書人,耗去資金三十余萬。這就是我慷慨解囊,樂于助人的具體表現(xiàn)。
當(dāng)年曾與四川朋友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不幸死于洞庭湖上,我身穿素白喪服痛哭流涕,如同失去親骨肉兄弟。正值炎熱的夏天,伏尸哀哭欲絕,路人聽到,都感到十分傷心。為保護(hù)指南的尸體,猛虎前來,仍堅(jiān)守不懼。我將指南暫葬于湖側(cè),才到金陵游歷。數(shù)年之后來看,指南筋骨還在,我拭淚持刀,懷著誠敬之情,親自洗削尸骨,然后包裹好了,背著徒步快走,白天趕路,晚上睡覺,都不離身??拷栀~將指南禮葬于武昌城東。故鄉(xiāng)路遠(yuǎn),指南無親,我只好以禮遷葬,以顯示朋友間的深情。這是我重義交友的又一實(shí)例。
游歷結(jié)友未打開出路,我就和東嚴(yán)子隱居于岷山之南,過著極為簡樸的山野生活,連續(xù)幾年都沒有涉足城市。在岷山飼養(yǎng)了數(shù)以千計(jì)的奇禽珍鳥,一呼而來,在手掌上啄食,一點(diǎn)也不驚詫。廣漢太守聽到此事就覺奇異,曾親自到家拜訪,并推薦兩人參加有道科的考試,但都謝絕不去。這就表現(xiàn)出我不屈于權(quán)貴的高貴品德。
前禮部尚書蘇颋為益州長史,我曾于路中投名片拜見,蘇以禮相待,十分賞識我的文學(xué)天才,對他的屬官稱贊道:“這位書生,才華杰出,縱筆揮灑。雖然風(fēng)骨未能定型,但文章氣象宏大。若再深造,可與司馬相如取得同等成就?!碧煜戮哂凶孔R遠(yuǎn)見的人,都知道這一評價。
此郡前任都督馬正會,是朝廷和地方上的英豪,初次相見,就以禮相待,贊許我是奇異的人才。因此對裴長史之前任李京之說:“他人之文就像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淡然寡味。李白的文章,清新雄奇,氣勢奔放,名篇佳句,接連不斷。通篇明晰、暢達(dá),句句動人。”這是我的老朋友元丹丘親自聽到的評論。
假如蘇、馬兩人是愚人,又有什么必要向您陳述呢?倘若是推敬賢人的人,我就有可崇尚之處。賢才在堯舜時代與周朝初期最盛。就在那時,十人之中,尚有一位婦人,此外只有九個賢人而已,由此可知人才難得。我是一個村野布衣,但很有文學(xué)才華,希您看重,不要輕意呵叱。您是貴而且賢,威武雄壯。齒如編排整齊的貝殼,皮膚潔白健美,容貌出眾,光彩照人。而且,高義重諾的美名傳遍京都。各地方長官傳聞無不私下贊許。仗劍慷慨行事,氣沖霄漢。每月不惜耗資千金,天天宴請眾多賓客。出外騎著駿馬,歸家美女環(huán)列。所在之處,賓客眾多,喧鬧如市。因此,當(dāng)時人們歌頌道:“賓客多熱鬧,日夜裴公門。愿得裴公一句話,不須驅(qū)馬當(dāng)乘車。”我不知道你為什么名聲如此之大,難道不是由于重諾好賢和謙虛得來的嗎?而到暮年改變操守,傾心文翰,天才高遠(yuǎn),超越一般作者。您屈居安州都督的輔佐,但政事清明。威風(fēng)凜凜,為人所畏服。
我私下羨慕長史崇高的節(jié)義,已有十年之久,只因?yàn)樯剿韪簦瑹o從登門拜會。如今幸得良機(jī),得以跟隨趨走,會面接談,已有八九次之多。經(jīng)常想表白心中所想之事,但因遇到阻礙未能如愿。豈料誹謗之言忽然傳開,眾人交口毀謗。但恐誣陷不實(shí)之詞也使您相信,感到震恐,因而逐客。然而自知無罪,為何憂慮恥辱和悔恨。孔子說過:“敬畏天所賦的正理,敬畏有德位的大人,敬畏圣人所說的話。”除此三者,鬼神也不可怕。假使所言屬實(shí),罪有應(yīng)得,則將芳草沐浴,自己真愿退居受刑之地。死生由您處置。若非如此,則逃竄山林海邊,輾轉(zhuǎn)死于溝壑之中,怎敢明目張膽地上書,陳述已見呢!昔日王東海問過了宵禁時間的人:“從哪里來?”答道:“向老師求教,不知不覺時間已晚?!蓖跽f:“我難道可以鞭撻寧越以樹立自己的威風(fēng)?”想來您是博古通今之人,必不如此的。
愿您待我以極大的禮遇,寬大為懷,在以前對我厚愛的基礎(chǔ)上,再次對我器重。一顆真誠之心能使蒼天感動,長虹穿日而過??尚G軻,直接渡過易水,心中不覺寒冷。假若您不諒解,赫然大怒,不準(zhǔn)進(jìn)門,把我驅(qū)逐到遙遠(yuǎn)的地方去,我將膝行門前,再拜而離去,往西到長安,一覽朝廷景象,和您永別,黃鵠高飛。你不能納賢,為什么別的王公大人之門,我不可以轉(zhuǎn)投呢?
當(dāng)然,這位裴長史最終也沒有多么善待或者賞識李白。不久,李白便西入長安去了。
(此書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26表書共9首中的第9首)。
第七十六家 侄子李耑家
《秋于敬亭送從侄耑游廬山序》,此序作于天寶十二載(753),是李白見到從侄兒李耑,知道他將去廬山而寫的一篇送別文章,李耑被李白稱為侄子,而李白回憶自己青年時曾在叔叔貶謫長沙西還途中前去拜見時,見過這位稚子李耑,大概李耑是李白叔叔的孫子輩人物,因?yàn)槔畎追Q為其為侄,又稱在叔叔家中見過這位稚子,應(yīng)該就是叔叔的兒子們、李白從兄弟們中的下一代小孩子。此文前面我曾用于分析李白“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時就大人即李白的父親時講過,此處不再重復(fù)。
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及長,南游云夢,覽七澤之壯觀。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初,嘉興季父謫長沙西還,時途拜見,預(yù)飲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傍。今來有成,郁負(fù)秀氣。吾衰久矣!見爾慰心,申悲導(dǎo)舊,破涕為笑。方告我遠(yuǎn)涉,西登香爐。長山橫蹙,九江卻轉(zhuǎn)。瀑布天落,半與銀河爭流;騰虹奔電,潨射萬壑,此宇宙之奇詭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窺焉。羨君此行,撫鶴長嘯。恨丹液未就,白龍來遲,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負(fù)夙愿,慚歸名山,終期后來,攜手五岳。情以送遠(yuǎn),詩寧闕乎?
(此書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27序20首中的第7首)。
第七十七家 哥哥李舒家
《秋日于太原南柵餞陽曲王贊公賈少公石艾尹少公應(yīng)該舉赴上都序》, 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有稱作于開元二十三年(735)秋李白北游太原時所作,但根據(jù)文中所寫事件,應(yīng)該不是李白第一次游太原時的735年,而是第二次到達(dá)太原時的752年。
“天王三京,北都居一”,文章開頭第一句這樣說,而根據(jù)《唐書》記載,改京城長安為西京,京都洛陽為東京,北都太原為北京是天寶元年(742)的事,所以李白不可能于735年文章中提到742年以后的事情,還有,文章中“白也不敏,先鳴翰林”,李白說自己并不聰明,但也曾為翰林學(xué)士,而李白正是天寶元年進(jìn)的長安,被唐玄宗任為供奉翰林一職,在長安呆了3年后出京。據(jù)此分析,此文章顯然是李白752年再到太原時所作。
《舊唐書?玄宗紀(jì)》:“(開元)二十三年春正月己亥,親耕籍田,上加至九推而止。卿已下終其畝。大赦天下。京文武官及朝集采訪使三品已下加一爵,四品已下加一階。外官賜勛一轉(zhuǎn),其才有霸王之略,學(xué)究天人之際及堪將帥牧宰者,令五品已上清官及刺史各舉一人?!?/span>陽曲、石艾皆縣名,在今山西太原市陽曲鎮(zhèn)及平定縣南新城村。贊公、少公即贊府、少府,縣丞和縣尉的別稱。上都,指東都洛陽。這里的陽曲縣王縣丞,賈縣尉,石艾縣的尹縣尉要去洛陽應(yīng)該科舉,李白在太原南柵這個地方為3個人餞行。
此篇文章中李白提到從兄李舒,“有從兄太原主簿舒,才華動時”,這個李舒,此時正任太原的主簿職務(wù),估計(jì)也參加了此次送別。來看李舒史料,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隴西李氏姑臧房有李舒,工部郎中,乃武后時宰相李道廣孫,屯田郎中、荊府長史李元綜子?!?/strong> 追溯一下,李舒的祖先是這樣的,李粲(?-?),滑州人。本名丙粲,父丙明,北周信州總管。隋朝大業(yè)年間為左衛(wèi)大將軍,后關(guān)中生亂,隋煬帝任命丙粲為并慶道廿四州總管,往京城以西二十四郡逐捕盜賊,甚得軍心。617年,李淵太原起兵,舉兵入關(guān)中,丙粲率其部眾歸附,拜宗正卿,封應(yīng)國公,賜姓李氏。
李淵與丙粲原為同僚好友,特蒙恩禮,遷他為左監(jiān)門大將軍,以年老特令乘馬于宮中檢校。年八十余卒,謚曰明。
李粲有兩個兒子:李實(shí)、李寬。李實(shí)官至汾州長史,襲應(yīng)國公。李寬在唐高宗時為太常卿,別封隴西郡公。李寬之子李道廣、孫李元纮分別為武則天、唐玄宗時的宰相,李道廣的另一個兒子李元綜為荊州刺史,這個李舒,就是李元綜的兒子,太原主薄。主薄,官名,漢代中央及郡縣所置官,其職責(zé)為典領(lǐng)文書等,魏晉后漸為統(tǒng)兵開府大臣幕府,與參軍同為要職。 唐代太原府下太原縣設(shè)主簿1人,正九品上。
出身名門的李舒被李白稱為從兄,看來李舒李白二人皆認(rèn)同。
來看這篇全文——
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其風(fēng)俗遠(yuǎn),蓋陶唐氏之人歟?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劇鎮(zhèn),非賢莫居。則陽曲丞王公,神仙之胄也。爾其學(xué)鏡千古,知周萬殊。又若少府賈公,以述作之雄也。鰲弄筆海,虎攫辭場。又若石艾尹少公,廓宙之器,口折黃馬,手揮青萍。咸道貫于人倫,名飛于日下。實(shí)難沉屈,永情青霄。劍有隱而氣沖七星,珠雖潛而光照萬壑。今年春,皇帝有事千畝,湛恩八埏,大搜群才,以緝邦政。而王公以令宰見舉,賈公以王霸升聞。海激佇乎三千,天飛期于六月。必有以也,豈徒然哉!有從兄太原主簿舒,才華動時,規(guī)謀匠物。乃黕翠幕,筵虹梁,玉羞霞開,羽觴雷舉。然后抗目遠(yuǎn)覽,憑軒高吟。汾河鏡開,漲藍(lán)都之氣色;晉山屏列,橫朔塞之郊原。屏俗事于煩襟,結(jié)浮歡于落景。俄而皓月生海,來窺醉容;黃云出關(guān),半起秋色。數(shù)君乃輟酌慷慨,搖心促裝。望丹闕而非遠(yuǎn),揮玉鞭而且去。白也不敏,先鳴翰林。幸叨玳瑁之筵,敢竭麒麟之筆。請各探韻,賦詩寵行。
(此書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27序20首中的第10首)。
第七十八家 朋友戴十五家
《送戴十五歸衡岳序》,此序?qū)懽鲿r間有3種說法,一是開元十六年(728)前后,與《送蔡十還家云夢序》為前后之作;二是安旗認(rèn)為此文于開元二十一年(733),三是是開元二十四年(736)秋天。
戴十五,唐朝議大夫給事中戴令言之子,寓居長沙,曾慕名訪道于李白。李白對他推許甚高,認(rèn)為他名實(shí)如一,才堪王霸,謨猷可以尊主,文藻可以成化。可惜是懷才不遇,對他頗有惺惺惜惺惺之意。戴十五將與李白等告別,歸游衡山,李白與安州諸公在安陸魏公林亭與他餞別。
為什么選出這篇序呢,因?yàn)榇宋闹杏欣畎讓ψ约旱拿枋觯?strong>“白上探玄古,中觀人世,下察交道。海內(nèi)豪俊,相識如浮云”,還是說自己博古通今,上下相接,一氣貫通,名滿天下。
來看《送戴十五歸衡岳序》——
白上探玄古,中觀人世,下察交道。海內(nèi)豪俊,相識如浮云。自謂德參夷、顏,才亞孔、墨,莫不名由口進(jìn),實(shí)從事退,而風(fēng)義可合者,厥惟戴侯。寓居長沙,稟湖岳之氣;少長咸、洛,窺霸王之圖。精微可以入神,懿重可以崇德,謨猷可以尊主,文藻可以成化。兼以五材,統(tǒng)以四美,何往而不濟(jì)也。其二三諸昆,皆以才秀擢用,辭翰炳發(fā),升聞天朝。而此君獨(dú)潛光后世,以期大用。鯤海未躍,鵬霄悠然。不遠(yuǎn)千里,訪余以道。國之秀,有廖侯焉。人倫精鑒,天下獨(dú)立。每延以宴謔,許為通人。獨(dú)孤有鄰及薛諸公,咸亦以為信然矣。屬明主未夢,且歸衡陽。憩祝融之云峰,弄茱萸之湍水。軒騎糾合,祖于魏公之林亭。笙歌鳴秋,劍舞增氣。況江葉墜綠,沙鴻冥飛,登高送遠(yuǎn),使人心醉。見周、張二子,為論平生。雞黍之期,當(dāng)速赴也。
(此書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27序20首中的第11首)。
第七十九家 叔叔李欽家
《早夏于將軍叔宅與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此序云:“會言高樂,曉餞金門”,約為李白游長安時所作。文章中提到將軍叔,這個被李白稱為叔的人,疑為嗣江王李欽。江王李元祥為唐高祖第二十二子,其孫李欽為嗣江王,官至千牛將軍,所以李白呼為將軍叔,序中稱叔“天王貴宗”,實(shí)際李白也把自己列入天王貴宗之列,諸昆季當(dāng)指將軍叔李欽之子。
李白稱血統(tǒng)高貴的嗣江王李欽為叔,李欽是李元祥的孫子,李元祥與李建成是兄弟,都是李淵的兒子,再一次給了李白是李建成后代的直接證據(jù)。你隨便喊一個地位尊貴的李唐宗室王爺為叔,而且公開地喊,當(dāng)著傅八等外人的面喊,如果不真有這樣的血緣關(guān)系,那是萬萬不會有可能的。
傅八,李白對其詩推崇備至,當(dāng)為善詩者。李白曾有詩《淮海對雪贈傅靄》詩,約作于天寶五、六載(746、747),傅靄,不知是否這是這個傅八。
但我們主要考證李白的身世,查清將軍叔李欽的史料,更能證明侄子李白的身份。
《早夏于將軍叔宅與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全文——
《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备F此道者,其惟傅侯耶?侯篇章驚新,海內(nèi)稱善,五言之作,妙絕當(dāng)時。陶公愧田園之能,謝客慚山水之美。佳句籍籍,人為美談。
前許州司馬宋公蘊(yùn)冰清之姿,重傅侯玉潤之德,妻以其子。鳳凰于飛,潘、楊之好,斯為睦矣。
仆不佞也,忝于芳塵,宴同一筵,心契千古。清酌連曉,玄談入微。歡攜無何,旋告睽坼。將軍叔雄略蓋古,英明洞神。天王貴宗,誕育賢子。八龍?jiān)鲂阋粤写?,五色相輝而有文。會言高樂,曉餞金門。洗德弦觴怡顏。
朱明草木已盛,且江嶂若畫,賞盈前途,自然屏間坐游,鏡里行到,霞月千里,足供文章之用哉!征帆空懸,落日相逼,二季揮翰,詩其贈焉。
(此書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27序20首中的第12首)。
第八十家 弟弟李令問家
《冬日于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此序約作于開元二十三年(735)前后。李令問任京兆參軍,前面李白詩《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國瑩上人從弟幼成令問》已有過介紹。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上》中有南陽公房郇王李祎五世孫蘭陵丞李令望,或是李令問之兄弟。李祎, 西魏八大柱國李虎第六子,唐高祖李淵六叔。唐朝建立,封李祎郇王。李令問的父親李思正,曾為夔州司功參軍。約當(dāng)其父在淮南任官時,李令問前往覲省,李白此序即是在洛陽龍門與之餞別時所作。京兆參軍,京兆尹之屬官?;茨希椿茨系?,治所在揚(yáng)州。
洛陽龍門風(fēng)光
名聲壞透了的奸相李林甫(683-753年1月3日)也出自李唐宗室郇王房,是郇王李祎的玄孫,曾祖:李叔良,李淵族弟,封長平王。 祖父:李孝斌,官至原州長史。 父親:李思誨,官至揚(yáng)州大都督府參軍。
這個從弟李令問大約非常佩服哥哥李白的才氣,說出了這句名言:“兄心肝五藏,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我的哥哥呀,你五臟六腑難道都燦如錦繡嗎?要不然,為何你張口就是美好的文章,寫出來就清雄明澈驅(qū)散云霧呢?驕傲的李白聽了李令問的詢問當(dāng)然很高興,不禁拍手大笑。
看來,真的是手足情深。
來看全文——
紫云仙季,有英風(fēng)焉。吾家見之,若眾星之有月。貴則天王之令弟,寶則海岳之奇精。游者所謂風(fēng)生玉林,清明蕭灑,真不虛也。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藏,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吾因撫掌大笑,揚(yáng)眉當(dāng)之。使王澄再聞,亦復(fù)絕倒。觀夫筆走群象,思通神明,龍章炳然,可得而見。
歲十二月,拜省于淮南。思白華之長吟,眺黃云之晚色。目斷心盡,情懸高堂。傾蘭醑而送行,赫金鞍而照發(fā),錯轂蹲野,朝英滿筵。非才名動時,何以及此?日落酒罷,前山陰煙。殷勤惠言,吾道東坐。想洛橋春色,先到淮城。見千條之綠楊,折一枝以相贈,則華萼情在,吾無恨焉。君公賦詩,以光榮餞。
(此書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27序20首中的第13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