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啪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_91精品91免费观看_99热精品国产女和黑人_青青草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

歡迎來訪 東昌府新聞網(wǎng)-聊城視音頻新聞門戶網(wǎng)站

手機網(wǎng)站  |   幫助中心

首頁 > 文藝天地 >菅曉慧談藝錄

跟著李白走親戚——從121首李白寫給親友的詩文中聽他自己破解身世之謎——第十六家弟弟李之遙家至第二十家叔叔李陽冰家

作者:東昌府新聞網(wǎng) 發(fā)表于:2019-12-04 13:35:14  點擊:

image001.jpg

 朋友們,我們繼續(xù)跟著李白走親戚,本期談藝錄我們依舊走訪5家,第十六家弟弟李之遙家至第二十家叔叔李陽冰家。

 

 第十六家   弟弟李之遙家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李白這兩首寫給從弟李之遙的詩非常美,我們先來欣賞一下——

    其一

少年不得意,落拓?zé)o安居。

愿隨任公子,欲釣吞舟魚。

常時飲酒逐風(fēng)景,壯心遂與功名疏。

蘭生谷底人不鋤,云在高山空卷舒。

漢家天子馳駟馬,赤軍蜀道迎相如。

天門九重謁圣人,龍顏一解四海春。

彤庭左右呼萬歲,拜賀明主收沉淪。

翰林秉筆回英眄,麟閣崢嶸誰可見?

承恩初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

龍駒雕鐙白玉鞍,象床綺食黃金盤。

當(dāng)時笑我微賤者,卻來請謁為交歡。

一朝謝病游江海,疇昔相知幾人在?

前門長揖后門關(guān),今日結(jié)交明日改。

愛君山岳心不移,隨君云霧迷所為。

夢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長價登樓詩。

別后遙傳臨海作,可見羊何共和之。

   其二

東平與南平,今古兩步兵。

素心愛美酒,不是顧專城。

謫官桃源去,尋花幾處行?

秦人如舊識,出戶笑相迎。

image002.jpg  

這兩首詩當(dāng)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全唐詩》在這組詩后有李白自注:“南平時因飲酒過度,貶武陵?!?/strong>李之遙時任南平(即渝州)太守,因飲酒過度,被貶于武陵,可能在江夏與李白相遇,別后李白寫此贈詩。在李白《江夏贈韋南陵冰》詩中說:“賴遇南平豁方寸,況兼夫子持清論”。其中南平(今重慶市一帶)即指南平太守李之遙。而《江夏贈韋南陵冰》一詩是寫在江夏,故詩人與李之遙相遇亦應(yīng)在江夏,其贈詩亦應(yīng)寫在江夏。前一首是李白敘述自己的生平經(jīng)歷,后一首是對李之遙飲酒過度被貶的安慰。這個從弟李之遙,沒有找到更多的史料。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1古近體詩32首中的第20、21首)。

 

  第十七家  弟弟李臺卿家

《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此詩作于乾元二年(759)秋。 “令弟經(jīng)濟士,謫居我何傷”,李白為有治國濟世之才的李臺卿謫居江南表達傷感。李臺卿,因為同姓,故李白稱之為“弟”,而省去稱姓。

image004.jpg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即肅宗至德元載(756),李臺卿為江淮兵馬都督永王璘的僚佐,后來被視為永王璘“叛逆”的“謀主”之一?!暗芘_卿”之前所冠之“舍人”,是李臺卿任永王璘之幕職時的朝銜。這說明李臺卿與李白或許同宗李氏,但不一定是近親。首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鄧小軍對李白與李臺卿的相知有精辟論述,他考證,至德元載十二月二十五日,江淮兵馬都督永王璘奉唐玄宗之命并獲得肅宗認可,執(zhí)行率水軍自江陵沿長江下?lián)P州渡海取幽州之軍事行動計劃。約在至德二載元月中旬,永王璘水軍艦隊抵達潯陽,李白應(yīng)征登上水軍樓船,任永王璘江淮兵馬都督幕職。至二月十日永王璘水軍抵達丹陽郡(今江蘇鎮(zhèn)江)橫遭肅宗鎮(zhèn)壓時,李白與李臺卿在水軍樓船已有半個月朝夕相處的時間。李白《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言眾僚佐齊心協(xié)力,襄贊戎機,為感戴朝廷恩德,而不惜為國犧牲,志在平定安史之亂,建立報國奇功。由詩可見,李白與永王璘水軍幕府諸僚佐包括李臺卿相識,結(jié)下了報效祖國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之誼。至德二載(757)二月十日,永王李璘率水軍抵達丹陽郡后,被唐肅宗突然宣布為“叛逆”而加以鎮(zhèn)壓。李璘僚屬李臺卿、李白等,亦被打成“從逆”,共同蒙冤遭到迫害,更促成兩人患難與共生死不渝的友誼。

王琦分析這個李臺卿:“按《舊唐書?永王璘傳》云:璘以薛镠、李臺卿、蔡坰為謀主,其即此臺卿歟?”詹锳認為:“設(shè)是一人,則臺卿必亦如季廣琛輩在永王尚未敗亡之前即己歸附王室矣?!?/strong>(《李白詩文系年》)?!侗本┐髮W(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4 2 發(fā)表 首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鄧小軍的論文,認為李白流放遇赦東歸潯陽途中,不畏永王李璘“叛逆”案的極大政治壓力,在岳陽作《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仗義為永王李璘鳴冤,為永王李璘“謀主”、永王李璘案難友李臺卿鳴冤。送別李臺卿赴流放地零陵(即永州),是在乾元二年秋之岳陽,賈至作《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送別李白赴零陵,亦是在乾元二年秋(759)之岳陽。李白在岳陽送李臺卿赴零陵在先,還是李白從岳陽赴零陵在先?李白遇赦東歸途中忽然南下零陵,所為何來?按李白遇赦東歸途中南下零陵,未見有任何其他可能之緣故,唯一可能,是永王李璘水軍志同道合之戰(zhàn)友、李璘冤案患難與共的難友李臺卿流放在零陵。由此可知,李白當(dāng)是在岳陽送別李臺卿赴零陵之后不久,同一秋季之內(nèi),又南下零陵,專程看望李臺卿。

 李臺卿當(dāng)是以李璘“叛逆”案“謀主”之罪名流放零陵,李白以“附逆”罪名流放夜郎,李臺卿負罪遠比李白更為嚴重,故遇赦不得放還,因為李臺卿被唐肅宗李亨視為永王李璘“叛逆”案之“謀主”。

 李白遇赦東歸潯陽途中往返江夏岳陽之間,猶在長江東西一線,南下湖南零陵,則遠離長江東西一線。按《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九《江南道五》潭州:“北至岳州水路五百五十里?!庇趾庵荩骸氨敝撂吨菟陌倭?。”又永州:“東北至衡州陸路五百七十里?!?strong>《唐六典》卷三《尚書戶部》度支郎中:“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溯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币运讨刂鬯萁?/span>(15)40里計,自岳陽溯湘江至衡州1010里需25天,以陸程車日30里計,衡州至永州即零陵570里需19天,共計行程44天。乾元二年秋,李白在岳陽作《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詩,為李臺卿赴流放地零陵送行,旋即又不辭1580里路之遠,專程南下零陵看望李臺卿。李白如此異乎尋常連續(xù)行動的原因,即在于李臺卿人品高貴,而負罪嚴重,非同尋常,李白對李臺卿之敬重、同情、牽掛和仗義,亦非同尋常。

image006.jpg 

可以說,乾元二年(759)三月李白遇赦東歸,理應(yīng)歸心似箭,卻半途流連忘返,直到上元元年(760)春才東歸潯陽,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牽掛難友李臺卿有關(guān)。足見李白為人主持正義、冒險犯難之風(fēng)骨,忠于友誼、生死不渝之風(fēng)義。

鄧小軍教授的分析非常精彩,一首小詩中見出了李白高義本色。為什么人們喜歡李白?為什么李白那么多朋友?就是因為在李白的心里,朋友比自己更重要,所以李白的朋友們才回報李白把李白看得比自己還重要。

這就是高貴的人格,這就是李白。

讓我們欣賞一下《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全詩:

去國客行遠,還山秋夢長。

梧桐落金井,一葉飛銀床。

覺罷攬明鏡,鬢毛颯已霜。

良圖委蔓草,古貌成枯桑。

欲道心下事,時人疑夜光。

因為洞庭葉,飄落之瀟湘。

令弟經(jīng)濟士,謫居我何傷。

潛虬隱尺水,著論談興亡。

客遇王子喬,口傳不死方。

入洞過天地,登真朝玉皇。

吾將撫爾背,揮手遂翱翔。

我們再多看一看被唐肅宗李亨口口聲聲定為叛逆的李璘(720年-757220日)這個人,初名李澤,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宗室,唐玄宗李隆基第16子,唐肅宗李亨異母弟,母為郭順儀。

image008.jpg 

生母早逝,由皇兄李亨撫養(yǎng)。聰敏好學(xué),工于書法。初封永王,領(lǐng)荊州大都督、開府儀同三司。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冊封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jié)度使,領(lǐng)江陵大都督,鎮(zhèn)守江陵。招兵買馬,設(shè)置官署。

至德元年,唐肅宗以其陰謀叛亂、割據(jù)江東名義派兵圍剿,打敗李璘,李璘南逃嶺外。至德二年,為江西采訪使皇甫侁([shēn)所擒殺。

image010.jpg 

寶應(yīng)元年(762年)五月,他的侄子唐代宗(唐肅宗之子)為李璘平反。同時把“附逆”的李白封官為左拾遺,可惜此時李白剛?cè)ナ啦痪?,沒能親眼看見自己的冤案平反。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2古近體詩25首中的第1首)。

 

  第十八家   弟弟李昭家

《贈從弟宣州長史昭》,此詩作于天寶十二載(753),贊美李昭為李唐宗英,政績不凡,“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對。我行倦過之,半落青天外。宗英佐雄郡,水陸相控帶。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span>

李昭,曾任邠州長史、宣州長史。李白《書情寄從弟邠州長史昭》詩,未知作于何年。又有《贈從弟宣州長史昭》、《寄從弟宣州長史昭》、《宣州長史弟昭贈余琴溪中雙舞鶴詩以見志》詩,約作于天寶十二、三載(753、754)。李白《宣城長史弟昭贈余琴溪中雙舞鶴詩以見志》有“令弟佐宣城,贈以琴溪鶴”詩句。

image011.jpg 

那么,李昭和李白到底是什么親戚關(guān)系呢?據(jù)南京大學(xué)胡阿祥教授在談到宣州這一文化奧壤時講,唐朝天寶十二載(753),宣州長史李昭給云游在外、共曾祖父的從兄李白寫了封信,(見于胡阿祥教授文章《宣城之韓愈前史:江南奧壤,山水詩都(上) 

信是這樣說的:

宣州自古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荊吳,為天下之心腹,實江南之奧壤。既有山川之勝,又兼海陸之富。永嘉以后,衣冠避難,多來江左,六朝文物,萃于斯邑,至今余風(fēng)猶存,雖閭巷之間,吟詠不輟。宣城為郡治所,據(jù)山為城,枕水為邑,山為陵陽,水為雙溪。陵陽之巔,高出城闉[yīn],南齊謝元暉守此郡時,建齋以居,以其居高臨下,故謂之高齋。后世幾經(jīng)修葺,猶可登覽。登斯樓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盡入心目。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橫峙若屏障,聯(lián)綿三十余里,尤為一郡之雄秀。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弟佐此郡,政清且閑。每登高齋,時游敬亭。望風(fēng)懷想,能不依依?吾兄曷興乎來!繼余霞成綺之句,賦臨風(fēng)懷謝之章,舍兄其誰哉!

就是這樣一封信,把已經(jīng)53歲的詩仙李白“忽悠”到了宣城,李白從此與宣城結(jié)下不解之緣。在此后10年的時間里,李白多次來到宣城,留下許多詩歌,而且最后的終老安葬之地,就在當(dāng)時屬于宣城管轄的當(dāng)涂縣。

胡教授學(xué)問淵博,他考證李白與李昭共同一個曾祖父,父親的爺爺稱為曾祖父,那么也是就說李白的父親和李昭的父親同為一個爺爺,李白詩中明確說出李昭的身份是宗室弟子,那么也就是承認自己也是宗室弟子。李白與李昭是否真的共曾祖父,不敢確定,因為李白口中的從兄從弟太多了,這個李昭也僅是眾多從弟中的一個,但至少李白的這位從弟對李白非常敬重,真誠邀請李白去自己為官的宣州,而且后來贈送給李白許多物品,其中就包括一對白鶴。

image013.jpg 

753年秋,53歲的李白第一次來到宣城。甫到斯邑,一切盡如所望,這個據(jù)山枕水的江南名郡接納并慰撫了一顆飄泊的靈魂。他與宣城名士亭樓題詠,古寺訪幽,溪流泛舟,名山往來,逍遙自在。他踏著謝脁的足跡,遍游敬亭、陵陽、響山,宛溪、句溪、青溪,包括其它一切可觀的勝地,在宣城的青山秀水間飽蘸深情的筆墨,揮毫寫下不計其數(shù)的詩篇,其中千古名篇《獨坐敬亭山》就寫于他初至宣城、首登此山之時。

李白在宣城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品的名篇,宣城何幸!

來看全詩——

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對。我行倦過之,半落青天外。

宗英佐雄郡,水陸相控帶。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

君心亦如此,包納無小大。搖筆起風(fēng)霜,推誠結(jié)仁愛。

訟庭垂桃李,賓館羅軒蓋。何意蒼梧云,飄然忽相會。

才將圣不偶,命與時俱背。獨立山海間,空老圣明代。

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當(dāng)結(jié)九萬期,中途莫先退。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2古近體詩25首中的第7首)。

 

  第十九家  弟弟李冽家

《贈從弟冽》,“桃李寒未開,幽關(guān)豈來蹊。逢君發(fā)花萼,若與青云齊。” 早春天寒,桃李花兒還沒有開放,此處仍然幽靜,怎么會下自成蹊?你一來桃李就怒放花萼,繁花似錦,欲與云齊。李白對這位從弟李冽的到來表示歡喜,這個李冽還真與李白大有關(guān)系。

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李白進京,命為供奉翰林。不久,因權(quán)貴讒毀,于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后,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此詩約是李白離開長安后居住于山東時746年所作。這位從弟李冽,《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李氏姑臧大房有李冽,乃右衛(wèi)長史李防(一作昉)子,與李白《送族弟單父主簿凝攝宋城主簿》詩中之李凝為兄弟,是兗州長官佐副,(河南師大客座教授賀捷新《李白與他詩中的四位女性》文章中認為李冽為兗州長官佐副)。姑臧房李氏:始祖李承,是東晉涼昭王李暠的曾孫,賜爵姑臧侯,因此這一房稱為姑臧大房。

image015.jpg      

 李白第一段婚姻娶了前丞相許圉師的孫女許紫煙(又名許萱)許氏,許氏先在安陸為李白生下長女平陽,后李白帶著許氏和女兒移居?xùn)|魯。李白自己說移居?xùn)|魯?shù)脑蚴恰皩W(xué)劍”,所謂“學(xué)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實際情況應(yīng)該是為了生計,投靠親友。在山東許氏為李白生下兒子伯禽。736年許氏病故,從弟李冽 (當(dāng)時做著兗州長官佐副的官職),幫助李白續(xù)娶了一位劉姓婦人。李白的這首詩,就是寫給這位李冽。

李冽本想給從兄重建一個溫暖的家,但是介紹的這位劉姓女對李白的詩歌完全不感興趣,對李白整天飲酒作詩、高談闊論而不懂得掙錢養(yǎng)家,很快就感到了不滿乃至厭惡,乃至嘲諷不已,二人關(guān)系終于以分手了結(jié)。

跟劉氏的這一段婚姻生活,帶給李白很大痛苦。他的遠大理想,他的詩酒山水之樂,經(jīng)遭受劉氏無數(shù)次的數(shù)落、嘲笑和痛罵――后來他在詩中把劉氏比作漢人朱買臣的妻子,足以證明。這一時期,李白的痛苦也曾多次在詩篇中流露出來。《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中的“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等詩句可以看到,李白不切實際的言行舉止,遭到了魯人的譏笑。

《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最后四句,“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是天寶元年(742)的事,當(dāng)時唐玄宗李隆基征召李白入京,李白以為從此一去,榮華富貴唾手可得。于是,借著這一首詩,發(fā)泄了胸中積蓄的惡氣,以 “會稽愚婦”代指劉氏。據(jù)李白研究專家安旗先生考證,南陵在今天山東曲阜西南,全名叫南陵城村,人稱南陵。李白正是離開了讓他痛苦的東魯南陵,奔向長安。在長安呆了3年多,又被賜金還山,李白心情不好,李冽來看望李白,于是有了《贈從弟冽》詩。

image017.jpg 

雖然李冽介紹的劉氏女帶給李白很多痛苦,但李白知道這并非介紹人李冽的本意,從弟也未料想到劉氏會如此不知李白,李白對這位從弟依然感情很深。

來看全詩——

楚人不識鳳,重價求山雞。獻主昔云是,今來方覺迷。

自居漆園北,久別咸陽西。風(fēng)飄落日去,節(jié)變流鶯啼。

桃李寒未開,幽關(guān)豈來蹊。逢君發(fā)花萼,若與青云齊。

及此桑葉綠,春蠶起中閨。日出布谷鳴,田家擁鋤犁。

顧余乏尺土,東作誰相攜。傅說降霖雨,公輸造云梯。

羌戎事未息,君子悲涂泥。報國有長策,成功羞執(zhí)珪。

無由謁明主,杖策還蓬藜。他年爾相訪,知我在磻溪。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2古近體詩25首中的第14首)。

 

第二十家   叔叔李陽冰家

《獻從叔當(dāng)涂宰陽冰》,“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雖無三臺位,不借四豪名。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筆灑篆文,崩云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 “長嘆即歸路,臨川空屏營”,你是我們家族的項梁季父,杰出的圣代英豪。小子我離別了金陵,來的時候大家在白下亭送我。長嘆一聲,回家吧!面臨長江我彷徨不決。

此詩李白作于上元二年(761)冬,時李白從金陵來投奔族叔當(dāng)涂縣令李陽冰。李陽冰,趙郡人。善詞章,尤工篆書,名重當(dāng)世。當(dāng)時顏真卿所書之碑,必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可見其篆書影響的深遠。此詩前部分歌頌李陽冰的才華和政績,后部分陳述了自己無所依歸的困難處境,希望得到李陽冰的幫助。

image019.jpg 

image021.jpg 

李陽冰篆書

 

李陽冰是我們了解李白身世的重要人物,李陽冰,字少溫,趙郡人。乾元間(758、759)為縉云縣(今屬浙江省)縣令,上元中(760、761)遷當(dāng)涂縣(今屬安徽)縣令。官至將作少監(jiān)。工篆書,時人謂其書不減李斯。李陽冰的身世也有好幾種說法,約生于開元九、十年(721722)、卒于貞元初年(785787),字少溫,原籍趙郡(今河北趙縣),后徒居云陽(今陜西涇陽),遂為京兆人。還有的說他是杜甫的外甥,李陽冰﹙721785﹚本名李潮,字陽冰、少溫。趙郡(今河北邯鄲)人,祖上官襲云陽﹙今陜西淳化﹚隨遷,遂為云陽人。李陽冰出身望族,族中為官者盡多。他是左相李適之與工部侍郎李適的侄子、李白族叔、杜甫外甥。父李雍門(一為問),湖城令。三子李潮,字陽冰,少溫,仕途坎坷,幾經(jīng)跌宕沉浮,曾任江寧、縉云、當(dāng)涂三地縣令,二次隱居縉云。因為說法眾多,不知哪家為準。

李白流放夜郎歸來,曾想從軍李光弼的隊伍,半道病還金陵,貧病交加,然后由金陵至當(dāng)涂歸依李陽冰,直至次年即寶應(yīng)元年去世。李陽冰《草堂集序》云:“陽冰試弦歌于當(dāng)涂,心非所好,公遐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dāng)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時寶應(yīng)元年十一月乙酉也?!?/span>

同李白交往的30多位李姓親朋中,惟有當(dāng)涂宰李陽冰對李白產(chǎn)生了應(yīng)答關(guān)系,而且,還是李陽冰安排了李白身后事及萬卷文稿的整理。

李白晚年在“臨當(dāng)掛冠”時,突患“腐脅疾”,臥病于床,乃將詩文草稿萬卷,交給這位從叔李陽冰,“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對李陽冰非常信任,故而對其囑托后事,寄厚望于他。李白稱李陽冰為“從叔”,如果稱渭有誤的話,李陽冰應(yīng)該予以撥正。

李陽冰不僅欣然接受了李白對自己的稱謂,還將該詩編進自己整理的李白詩文《草堂集》中,說明了二者之間的叔侄關(guān)系是成立的,也是名正言順的。

李陽冰還為此集寫了序文。序文一開始就說:“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也就是說,李陽冰不僅將李白給他的贈詩《獻從叔當(dāng)涂宰陽冰》編入了《草堂集》,還在《草堂集序》中,指明了李白是涼武昭王九世孫,那就在事實上認定了自己相當(dāng)于“涼武昭王暠八世孫”。

image023.jpg 

唐代是李姓天下,入李氏譜系的旁系漸多,而李氏自李耳后乃一望族大姓,各房系分立又遍及全國。有唐一代,曾出了一位李姓史學(xué)家李延壽,他繼承乃父遺志,專修《南史》《北史》。對李氏族系的衍生滋蔓,記敘頗詳,所以他所屬的支系,環(huán)節(jié)相當(dāng)清晰。其他房系的情況,就難免簡略些或殘損些了。如唐代開國皇帝李淵,他的祖父李虎,有一個哥哥李乞豆,曾封長安侯,他的兒子叫李達摩,曾為長安縣伯,但他的后代卻默默無聞了。唐書中的《宗室世系表》里,只記敘了李乞豆及其后代,而對李達摩的后世,則說其后無聞。這說明,連皇室的近親族系,還不一定能弄清,更何況其他的譜系呢!有人曾以李達摩的后代無聞,而推想李白即其后代,但沒有可靠的證據(jù),僅成一家之言。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2古近體詩25首中的第23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