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我們繼續(xù)跟著李白走親戚,本期談藝錄我們依舊走訪5家,從第六家哥哥李皓家至第十家外甥高鎮(zhèn)家。
第六家 哥哥李皓家
《贈從兄襄陽少府皓》,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開元十五年(727年),當(dāng)時李白黃金散盡,來到安陸隱居,其間曾去襄陽,向堂兄襄陽縣尉乞求接濟,所以寫作此詩。二是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幾乎把自己青年時千金散盡的過程都寫出來,終于黃金散盡后來到安陸隱居,其間曾去襄陽。去襄陽干什么呢?是干謁官員,希望對方提攜自己,李白拜訪的官員是時任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采訪使的韓朝宗。韓朝宗素以愛惜人才聞名,因曾任荊州長史,故人稱韓荊州。但詩人在呈給他的求職信中,又犯了一個嚴重錯誤——豪放不羈。信中寫道:“幸愿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strong>長揖即拱手禮,通常用于平輩之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衷心地希望你能夠敞開心懷,不會因為別人只作長揖而拒絕。作為求職信,這句詩顯然寫得不太得體。李白帶著這種傲慢心態(tài)去求職,韓朝宗自然不會對他感興趣。干謁失敗,李白向堂兄襄陽縣尉李皓乞求接濟。
結(jié)發(fā)未識事,所交盡豪雄。
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
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
當(dāng)朝揖高義,舉世稱英雄。
小節(jié)豈足言,退耕舂陵東。
歸來無產(chǎn)業(yè),生事如轉(zhuǎn)蓬。
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
彈劍徒激昂,出門悲路窮。
吾兄青云士,然諾聞諸公。
所以陳片言,片言貴情通。
棣華倘不接,甘與秋草同。
我們來用白話文翻譯一下這首詩,我年少時對事理的認識不是特別通達,呼朋喚友,都是些熱血豪邁人士。為朋友曾經(jīng)不惜兩肋插刀,紅塵滾滾處也曾經(jīng)手刃歹徒。肝膽意氣天下聞名,當(dāng)然,這些都是小節(jié),不足言道,現(xiàn)在回到偏僻之處隱居?;丶液笫撬谋诳湛眨瑳]有任何產(chǎn)業(yè)。身穿的狐裘破爛,腰里曾經(jīng)的萬貫黃金全沒了。也曾經(jīng)去王公門前干謁,推薦自己,但是沒有什么效果,日暮途窮。兄長已走向青云直上仕途路,承諾就兌現(xiàn)已聞名于百官中。所以今天給你呈上直言片語,雖是片語但貴在其通情達理,弟弟的真話您倘若不能接受,我甘心情愿與秋草一樣干枯。
全篇讀下來,我們完全看到了李白青年時是個怎樣的人,有過怎樣的行為,到襄陽后向堂兄李皓的求助生活。
李白的詩中有兩位李皓,一位是這個從兄李皓,開元年間襄陽縣尉,還有一位是從弟李皓,天寶年間曾任臨洺縣(今河北永年)縣令,李白《贈臨洺縣令皓弟》詩,約作于天寶十一載( 752)。這兩個同名字的人,應(yīng)該不是一個人,因為李白不可能把一個人又喊哥又喊弟,按序齒排名是大事,李白不可能比自己年齡大的哥哥呼作弟弟,并且明確寫在詩里,只能說兩個重名的人,和李白都是親戚。這個襄陽李皓,沒有詳細史料,有說他的父親是任城縣尉,后來又在東魯為官,也許是李白眾多在魯?shù)厝温毜挠H族的一員,看李白毫不客氣向他求助,應(yīng)該比較親近。
為什么我說李白的身世及他的生平經(jīng)歷都在他自己的文字里,這首詩就是最好的佐證,自己做的事,自己最清楚。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9古近體詩43首中的第2首)。
第七家 侄子李聿家
《贈清漳明府侄聿》,這首詩使我堅信李白就是宗室之子, 李白于天寶十一載(752)春,曾北游廣平、邯鄲、清漳(今河北廣平縣東北)等地。與清漳縣令侄輩李聿相會,明府就是縣令,少府指縣尉,這是唐時的稱呼?!度莆摹肪硭娜迨绽铐病盾鴤H偈》一首,“采采春渚,芳香天與。滌慮破煩,靈芝之侶?!毙鞣Q:“聿,玄宗朝官清漳令,遷尚書郎?!?/span>
李白別李聿時寫了這首贈給侄子的詩,詩很長,我們看前部分——
我李百萬葉,柯條布中州。天開青云器,日為蒼生憂。
小邑且割雞,大刀佇烹牛。雷聲動四境,惠與清漳流。
弦歌詠唐堯,脫落隱簪組。心和得天真,風(fēng)俗猶太古。
這首詩的前部分尤其讓我堅信李白的身份,我李百萬葉,柯條布中州。李家統(tǒng)治唐代,所以李氏家族,傳宗百萬,宗干支脈,遍布中州大地。天開青云器,日為蒼生憂,我們李家秉承天命,治理天下蒼生。雷聲動四境,惠與清漳流。我們的美好名聲傳遍全國,侄子你惠政治理清漳也非常好。弦歌詠唐堯,脫落隱簪組。所轄境內(nèi)百姓非常幸福,歌詠堯這樣的明君,也就是我們李家天子像堯一樣深得民心。
當(dāng)然,這是李白也借表揚侄子對李唐盛世的謳歌,但也表明了李白身為李唐宗室的自豪。不然,如何開口即稱我李百萬葉,柯條布中州呢?這句話,完全是李白為李唐皇族的實錘!李白稱贊的這位侄子李聿政績頗佳,后來做到尚書郎。
來看全詩——
我李百萬葉,柯條布中州。
天開青云器,日為蒼生憂。
小邑且割雞,大刀佇烹牛。
雷聲為四境,惠與清漳流。
弦歌詠唐堯,脫落隱簪組。
心和得天真,風(fēng)俗由太古。
牛羊散阡陌,夜寢不扃戶。
問此何以然,賢人宰吾土。
舉邑樹桃李,垂陰亦流芬。
河堤繞綠水,桑柘連青云。
趙女不冶容,提籠晝成群。
繰絲鳴機杼,百里聲相聞。
訟息鳥下階,高臥披道帙。
蒲鞭掛檐枝,示恥無撲抶。
琴清月當(dāng)戶,人寂風(fēng)入室。
長嘯一無言,陶然上皇逸。
白玉壺冰水,壺中見底清。
清光洞毫發(fā),皎潔照群情。
趙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
過客覽行謠,因之頌德聲。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9古近體詩43首中的第31首)。
第八家 弟弟李皓家
《贈臨洺縣令皓弟》(時被訟停官),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來到京城長安。李隆基頒旨任命其為待詔翰林,職責(zé)是為宮廷創(chuàng)作詩文,陪侍唐玄宗和楊貴妃左右。李白3年后被賜金還山離開長安。他開始游歷祖國名山大川和風(fēng)景名勝,族弟李皓時任臨洺令(治在今臨洺關(guān)),侄兒李聿任清漳(今廣平、肥鄉(xiāng)一帶)令,都屬于洺州(治在廣府古城)管轄,李白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來到?jīng)持?,大約在洺州住了半年,留下了《贈清漳明府侄聿》及《贈臨洺縣令皓弟》等詩作。他到?jīng)持輹r,其弟李皓時任洺州臨洺縣令,惹上官司已被停職,“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李白于是寫《贈臨洺縣令皓弟》勸慰。
李皓,李白詩中出現(xiàn)兩種稱呼,一個是兄,開元中曾任襄陽縣尉。李白有《贈從兄襄陽少府皓》詩,一個是從弟,天寶中曾任臨洺縣(今河北永年)縣令。李白《贈臨洺縣令皓弟》詩,約作于天寶十一載( 752)。臨洺,唐洺州屬縣,即今河北永年縣。
兩個人都叫李皓。
這首詩比較有意思,李白直接稱為弟的并不多,多的是從弟,從兄之類,而這次直接稱弟,是否就是李白的親弟弟,也未可知。臨洺令李皓,《舊唐書》、《新唐書》均無記載,因其為李白之弟而在府志、縣志留名。
《康熙廣平府志》載:李皓,(李)白之弟,臨洺令。同頁還有唐開元名相、南和人宋璟,時任洺州長史、后任貝州刺史;唐德宗貞元狀元、范陽(今涿州市)人盧頊,時任洺州別駕,后任洺州刺史;洺州平恩(今曲周、邱縣)人程名振,時任洺州刺史,唐初曾任永年縣令;永年人宋慶禮,時任貝州刺史,后任御史中丞;隋唐名將羅士信,時任洺州總管,曾任幽州總管。山西聞喜人裴琰之時任永年令;河北清河人楊茂謙時任臨洺令。
《乾隆廣平府志》載:李皓,俱臨。本頁還有李聿,時任清漳縣令,為李白本家侄兒。
來看全詩——
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
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
釣水路非遠,連鰲意何深。
終期龍伯國,與爾相招尋。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9古近體詩43首中的第32首)。
第九家 哥哥李錫家
《對雪獻從兄虞城宰》,這首詩約是天寶四載(745)李白在河南宋州梁園創(chuàng)作,李白向虞城縣令從兄李錫乞助。語簡短而情急切。李白還寫有《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李公,就是李錫,“天寶四載拜虞城令”,歷4年而去。而且這個李錫就是魯郡都督李輔的兒子。
來看全詩——
昨夜梁園里,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樹,腸斷憶連枝。
李錫,字元勛,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人,其父親李浦曾任郢、海、淄、唐、陳五州刺史,魯郡都督,廣平太守。作為太守的長子,李錫飽讀詩書,知識淵博。19歲時,曾任壽光尉,愛民敬老,做事嚴謹,深得同堂官員及轄內(nèi)群眾贊許。李錫在任昭應(yīng)縣令的時候,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指揮才能。曾經(jīng)指揮5個郡的民工,修建朝廷督辦的兩處陵宮。李錫指揮若定,“舉筑雷野,不鞭一人”,既為朝廷節(jié)省了費用,還縮短了工期,深得朝廷贊許。
據(jù)《虞城縣志》(河南省商丘市下轄縣)載:唐玄宗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李錫調(diào)任虞城縣令。當(dāng)時的唐玄宗李隆基對李錫任虞城縣令寄予厚望,專門寫了一首《敕虞城令長新戒》賜之,給予勉勵。
公元749年秋,李錫調(diào)離虞城(一說,因疾去世)。虞城縣城里劉楚環(huán)等幾位德高望重的人共謀要為李錫寫《去思頌》。縣丞、縣尉、主簿和員外們,大都積極參與了這件事。他們一起采集了李錫在虞城4年的業(yè)績及愛民事跡,將材料送給當(dāng)時仍然居住在梁園的大詩人李白。李白執(zhí)筆,寫成了《虞城令李公去思頌并序》,高度評價了李錫的官風(fēng)、人品及業(yè)績,并認為李錫的“清風(fēng)令名”將“奮乎百世之上?!贝诵蛭以诤竺鏁iT介紹。《虞城縣志》記載: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李白寫的《虞城令李公去思頌并序》,由當(dāng)時的著名書法家王裕刻篆書立碑記載,此碑新中國成立前尚存,現(xiàn)不知在何處。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0古近體詩24首中的第4首)。
第十家 外甥高鎮(zhèn)家
《贈別從甥高五》,此詩約作于天寶八年(749年),李白于金陵創(chuàng)作,另寫有《醉后贈從甥高鎮(zhèn)》,高五約即是高鎮(zhèn)。“賢甥即明月,聲價動天門。能成吾宅相,不減魏陽元”這是稱贊高五美名遠揚,“自顧寡籌略,功名安所存?五木思一擲,如繩系窮猿。櫪中駿馬空,堂上醉人喧。黃金久已罄,為報故交恩”,這仍然是在回憶自己從前的經(jīng)歷,我自己缺少良謀大略,至今仍未取得功名,我的處境好似被繩拴的猿猴,窮途末路,馬廄中沒有馳騁千里的駿馬,堂上充滿醉酒的狂呼。為了酬報故友的恩情,黃金早已揮撒全無。李白的心高氣傲以及無處施展,黃金散盡,又一次通過他自己的口告訴了我們。
至于這個高五,當(dāng)是李白姐妹的孩子,目前尚無詳細資料考證。
來看全詩——
魚目高泰山,不如一玙璠,賢甥即明月,聲價動天門。
能成吾宅相,不減魏陽元。自顧寡籌略,功名安所存。
五木思一擲,如繩系窮猿。櫪中駿馬空,堂上醉人喧。
黃金久已罄,為報故交恩。聞君隴西行,使我驚心魂。
與爾共飄飖,云天各飛翻。江水流或卷,此心難具論。
貧家羞好客,語拙覺辭繁。三朝空錯莫,對飯卻慚冤。
自笑我非夫,生事多契闊。蓄積萬古憤,向誰得開豁。
天地一浮云,此身乃毫末。忽見無端倪,太虛可包括。
去去何足道,臨歧空復(fù)愁。肝膽不楚越,山河亦衾裯,
云龍若相從,明主會見收。成功解相訪,溪水桃花流。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0古近體詩24首中的第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