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啪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_91精品91免费观看_99热精品国产女和黑人_青青草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

歡迎來訪 東昌府新聞網(wǎng)-聊城視音頻新聞門戶網(wǎng)站

手機網(wǎng)站  |   幫助中心

首頁 > 文藝天地 >菅曉慧談藝錄

跟著李白走親戚——從121首李白寫給親友的詩文中聽他自己破解身世之謎——開篇話及第一家江陵司馬承禎家

作者:東昌府新聞網(wǎng) 發(fā)表于:2019-08-05 13:32:36  點擊:

image001.jpg

大唐李白,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自唐1300多年來,他的崇拜者無可勝數(shù),他那散發(fā)著永恒藝術(shù)魅力的詩歌,無數(shù)人為之絕倒。

我喜歡李白的詩,他的詩我百讀不厭。之前我的談藝錄中曾寫過一篇關(guān)于李白的文章《那是李白,除非李白,中華詩國里最明亮的一顆星》,紙短情長,加上才力不逮,總覺得自己寫不全李白,寫不好李白。

今天夏天,整整有兩個半月多的時間,我一直在讀清朝人王琦編注的《李太白全集》上下兩卷。兩卷書讀了三個月,這在我的閱讀史上還是第一次。因為平常一本書,對手不釋卷的我來說,頂多也就是三五天或者一個星期的時間。加上李白的詩歌,我之前也曾讀過,就是全集,也并非首次閱讀。

但是,李詩常讀常美,每讀有新,這一次,我買了李白詩集注解史上最全的一個本子,王琦注李白,一讀,就讀了半個夏天。其實,讀李白,半個夏天又如何夠用?那是一生都讀不盡的。

王琦的本子,不僅包括了李白的全部存世文字,還包括歷代李白迷對李白所做的懷念詩文,各地對李白的各種紀念堂,亭,碑,祠,臺,樓,渡,畫,以及各有關(guān)李白的小說漫談,可以說這是從唐至清對李白最全的一個收集和解注。

image002.jpg 

202063日購買的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我讀得慢,是需要弄懂這里面的所有。

當然,近現(xiàn)代對李白的研究依然有新的發(fā)現(xiàn),李白詩歌及文章的學(xué)術(shù)研究也一直在不斷伸延拓展,這是發(fā)展的必然。

“夫非其人為人所深思而極慕者,何以能至是?”王琦這樣說。

是啊,一個人,若不是人人深深地思念并極其傾慕,怎么會有這種現(xiàn)象?

李白詩文學(xué)術(shù)研究,千載而不斷伸延,正因為——他是李白,他是寫出了凡一讀即為之傾倒的詩文的李白。

什么樣孜孜不倦的探究都不過分,因為至美無敵和永恒。李白詩文,正是達到了藝術(shù)的至美境界。

我通讀李白,再談李白,依然覺得自己才力不逮,寫不出李白,寫不好李白。

那么,就結(jié)合我閱讀的感受,讓我專挑一個方面來講李白吧,那就是李白的身世,為什么會是謎?我專破這個謎,給出自己認為的謎底。

為什么我敢來破這個謎?無他,僅憑讀書。

讀書,就是讀寫書的這個人。作者所有心中的秘密,都在他自己的作品里,文字里。

有許多時候,我們研究作者的生平身世,靠收集很多外圍資料來佐證,但是你一定記住——言為心聲,作者所有的心里話,最真實的一部分,都在他自己的聲音里文字里。

你只要讀了足夠多的書,就會明白,每個人的作品,都無法逃脫自己的一部分真實經(jīng)歷、感受和體會。再天才,再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家,也沒有辦法完全離開他自己。

李白,中國文化史上毫無爭議的天縱之才的大詩人,創(chuàng)作的1000多首詩文,不談他最高的詩歌藝術(shù)境界,單單以其內(nèi)容之宏富,就可以說最真實完整地反映了他的一生、他所處的時代、他交往的朋友圈、他到訪過的名山大川。

從他出生到去世的所有風(fēng)雷激蕩,所有世事云煙,都融在了他的作品里,都在他的文字中得到印證,得以保存,使得我們有一天全面閱讀他的文字,從而清晰地聽到他的心跳,看清他真實的面容。

正因為如此,我才于自己閱讀李白全集的過程中,通過和李白的詩文無數(shù)次心有靈犀的觸碰和捕捉,找出了李白身世的謎底。這個謎底,好像就在李白的千言萬語里,他一遍遍對我說:

“就是這樣,就是這樣?!?/span>

于是,我才敢判斷,我給出的謎底無限接近于真實。

王琦的李太白集注本,一共分為36卷,囊括了李白所有創(chuàng)作,從130卷分別為古賦8首,古詩59首,樂府30首,樂府37首,樂府44首,樂府38首,古近體詩共28首,古近體詩共53首,古近體詩共43首,古近體詩共24首,古近體詩共32首,古近體詩共25首,古近體詩共25首,古近體詩共26首,古近體詩共35首,古近體詩共21首,古近體詩共44首,古近體詩共35首,古近體詩共32首,古近體詩共60首,古近體詩共36首,古近體詩共58首,古近體詩共47首,古近體詩共65首,古近體詩共90首,表書共9首,序共20首,記頌贊共20首,銘碑祭文共9首,詩文拾遺共57首,其余的6卷是歷代文人對李白的各種詩文紀念及傳說,還有王琦及朋友們對此集注的序和跋等。

總結(jié)起來,在王琦的集注本中,也就是說李白創(chuàng)作和所有史料中冠以李白之名的創(chuàng)作共計1110篇。

image004.jpg 

當然,據(jù)李白自己說,他平生創(chuàng)作的詩文,因為離亂,已十失其九,這樣算起來,李白一生大約創(chuàng)作了近萬首詩文。這句話應(yīng)該可信,一個斗酒詩百篇的大詩人,活了62歲,創(chuàng)作萬首詩歌不是什么難事,但是因為遭逢戰(zhàn)亂、入獄、流放等打擊,作品遺失,也很正常。連最高統(tǒng)治者唐玄宗都因安史之亂倉皇逃命入蜀,最心愛的女人楊玉環(huán)也帶不走,李白丟了自己大部分的詩稿,再正常不過。

經(jīng)過李白的朋友及熱愛者的四處搜集,終于有了大約千首李詩李文傳世,而在當時,李白詩文卷集受喜愛和流播的程度,已到了家家收藏的地步?!鞍滓嘁蛑牒擦郑麆泳?,《大鵬賦》時家藏一本?!保ㄎ侯棥独詈擦旨颉罚?/span>

1000多篇詩文,把李白所有的秘密告訴了我們,只要你有慧心去讀,慧眼去看。

破解李白身世之謎前,先來講講李白的出生地。

關(guān)于李白的出生地,學(xué)術(shù)界有不同看法,陳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問》認為李白出生于碎葉條支,“其為依托,不待詳辨。”郭沫若則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對陳文提出質(zhì)疑,后來才有許多學(xué)者參加爭論。《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xué)卷》李白條目對李白出生地不下斷語,只說明是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人。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xué)史》則肯定李白“出生于中亞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nèi))”。

就是因為李白出身的種種謎團,把個出生地最終無法確定,學(xué)者們各持己論,許多地方則搶來搶去。

李白什么家庭出身呢?李白所有文字里,從未有一言提及自己的父親母親,只是753年秋天在安徽寫的《秋于敬亭送從侄耑游廬山序》中,講到“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strong>就是我的堂侄兒李耑,你要去游廬山,我想起自己的小時候,大人令我誦‘子虛賦’的情景,這個“大人”,即是李白稱自己的父親。

(此序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2720首中的第7首)。

image005.jpg 

李耑和李白到底是什么親屬關(guān)系,且繼續(xù)讀這篇《序》“及長,南游云夢,覽七澤之壯觀。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初,嘉興季父謫長沙西還,時途拜見,預(yù)飲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傍。今來有成,郁負秀氣。吾衰久矣!見爾慰心,申悲導(dǎo)舊,破涕為笑?!?/span>52歲的李白回憶從前,說自己長大后別家遠游,后來在湖北安陸娶妻,一呆就是10年。當初,我的叔父,從長沙被貶回到嘉興,我于中途拜見他,在樹林里喝酒,你那時還是個小孩子,在一傍嬉戲。今天見到你長大了,成為一個秀氣的青年,而我很久以前就衰老了,見到你很欣慰,想起從前的悲傷往事,不禁又破涕為笑。

李白是個很深情的人,他從侄子身上追憶自己的童年往事,這是他很少見的提及自己的家事。就是這樣的文章里,李白也沒有明說自己的父親,而是以“大人”稱之,至于這個“大人”到底是父親還是母親,又是怎樣的面貌,再無信息可以獲得。

這個侄子李耑,也沒有詳細的史料來考證出身,李世民的第14子曹王李明第9代孫中有記錄為李耑的,無法考證是重名還是其本人。

李白對自己的家世和身世諱莫如深,特別是對其祖父、曾祖父,史料無一記載。李白自己偶有所及,也只提遠祖,諱言近親,閃爍其辭,故布疑陣。

不僅李白自己諱莫如深,整個唐代,對李白的祖父及曾祖父,也像李白一樣諱莫如深,簡直是不能說,說不得。

倒是遠祖履歷交待得很清,遠到西漢飛將軍李廣,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zhèn)、呂夏卿等文化大家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屬二十四史之一,在我國的史書中應(yīng)該比較權(quán)威了。

這么遠的祖先,跟我們普通人說自己是古代炎帝和黃帝的子孫沒什么區(qū)別,沒什么有效的信息包涵其中。因為,和你關(guān)系最近的,是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面目不清,你的家庭出身就模糊不清。

而且,唐代參加科舉的考生,跟咱們今天考大學(xué)的考生一樣,是需要填寫個人信息載入檔案的,你的父母至親,那是一定要寫清楚并且存在檔案里的。

這一點,咱每個國人深身體會,不信,你去單位人事科或者人才交流中心調(diào)閱自己的檔案,你的父母,婚否,配偶,子女所有家庭關(guān)系都列得一清二楚。

image006.jpg 

祖宗三代,爺爺不能提,父親呼“大人”,這在極其重視宗族觀念,極重家譜的中國太奇怪了,奇怪得超出常規(guī)。而且李白的名氣那么大,從天子到百姓無人不知,一個巨星般的人物,崇拜者無以數(shù)計,想了解他身世的人估計和我們一樣好奇,什么樣的家庭產(chǎn)生了這么優(yōu)秀的孩子?但是整個唐代人,好像人人心知肚明一樣,都知道不能提李白的家庭出身,甚至不提也人人知道他的出身。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人說得,李白為何說不得?人人不說,人人還知道是怎么回事,這可怪有意思。

還真說不得。

因為李白是罪人出身,而且這個罪不是普通的殺人放火和偷盜,而是政治,人人談之色變唯恐避之不及的政治。

為什么李白的祖先是這樣的罪人?

我們來看一看史料。

李白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之后,曾想追隨李光弼的平叛大軍再立新功,但是因為身體有病只好投奔當涂縣令,據(jù)李白稱之為族叔的李陽冰,并且臨終時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手稿交付李陽冰,囑李陽冰為自己的作品結(jié)集。

李陽冰集結(jié)成的李白詩文《草堂集》,其中寫有《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時,其中的身世內(nèi)容當出自李白口授,《草堂集序》云:“……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余為序……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lián)圭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fù)指李樹而生伯陽?!?/strong>李陽冰的文章里很清楚地說明,李白,涼武昭王暠九世孫,非常顯貴,但中間出了問題,獲罪后更名易姓,直到唐神龍之年,才逃回到四川。請注意,李陽冰在這里用的是“逃歸”。神龍(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周皇帝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的年號,此時距大唐618年開國,已將近100年時間。

這個家族犯了什么罪?連姓名也不敢讓人知道,還得于唐開國百年后才逃回來。要知道,唐朝的各個李姓皇帝都把自己奉為涼武昭王暠的后代啊,唐玄宗還追封李暠為興圣皇帝呢!也就是說,李白,是唐皇室的宗室子弟。

一個李唐皇朝的宗室子弟,逃回來,隱姓埋名地活著,為什么會這樣?

image008.jpg 

再來看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范傳正,因為他的父親范倫和李白是好朋友,在潯陽時曾一起夜宴,范倫寫有《與李白潯陽夜宴》詩,所以范家和李家有通家之舊。唐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距李白辭世55年后,此時的宣歙池等州觀察使正是這個與李白有通家之好的范倫之子范傳正,因為欽慕李白,會同當涂縣令諸葛縱,將李白墳由龍山改葬青山,于是寫了這個碑文。該文真實地記述了李白墓由龍山遷葬青山的經(jīng)過及原委。

范傳正,字西老,其父范倫曾任戶部員外郎。他自已是進士出身,又以博學(xué)宏辭及書判皆登甲科,授集賢殿校書郎、渭南尉,拜監(jiān)察.殿中侍御史。自比部員外郎出為歙州刺史,轉(zhuǎn)湖州刺史,歷三郡,以政事修理聞。范傳正為李白遷墳,撰新墓碑,正當他任歙州刺史時。“傳正精悍有立,好古自飭”,但最重要的還是,他在褐衣時曾游西邊,是一位親自考察過西域的旅行家,并著有《西陲要略》三卷。此書雖已失傳,但在他所撰李白新墓碑的碑文中,曾提到李白的先祖“被竄于碎葉”,應(yīng)是無誤的。

范傳正作《序》時,李白的兩個孫女,也就是伯禽的兩個女兒,陪范主持其祖父遷墓之事。“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諜。公之孫女搜於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shù)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云林,不求祿仕?!?/span>

這里,同樣指出了李白家族的被迫竄于碎葉,神龍初年,潛還廣漢。請注意,同樣指出了李白的出身高貴,涼武昭王九代孫,同樣隱易姓名,潛還廣漢。一個“潛”字,似乎比李陽冰的“逃”更驚心動魄。潛伏,就是不能明著宣示存在,只能遮掩潛藏。范傳正還指出了李白的父親李客,這里的客不是名字,而是姓李的客人,遂稱李客。并且這個“李客高臥云林,不求祿仕。”

看,李白的身份,及他的父親“李客”的身份,都是需要在這個盛世的大唐遮掩潛藏的。一個正常的國民,需要這樣嗎?此時的大唐,正是最強盛繁榮的時代,她的包容開放與海納百川的氣度早已名揚四海,怎么自己的國民還不能坦坦蕩蕩地宣示存在,還非得潛著?

太反常了,事出反常必有妖。當然,這個妖,不一定就是指妖怪,而是指必有原因。

什么原因呢?

我們繼續(xù)剝繭抽絲。

在這里,特別要說明一點,“唐人呼縣令為明府,丞為贊府,尉為少府(《容齋隨筆》)”,李白的詩中寫給各親友中稱明府,贊府或少府的即指縣令,縣丞和縣尉。

李白的詩歌中百多首寫給自己的各種兄,從兄,從弟,族兄族弟,族叔,從祖之類的詩,這些人都姓李,而且不是長史,就是縣尉,縣令,都是各種官員,這些人大多是李唐宗室子弟,李白把這些李唐宗室明目張膽呼為兄呀弟呀的,說明對方也認可他的血緣親戚身份。要知道,你是一個與皇室毫無關(guān)系的普通人,胡亂攀皇親,那可不是鬧著玩,可是要入罪的。不信,你現(xiàn)在與紅二代三代們稱兄道弟叔呀祖呀地喊喊試試?除非你真有這方面的血統(tǒng),否則借給你一個膽,你也不敢。

image010.jpg 

唐時,男子隨身帶有族譜或家譜手疏,兩人相見后,應(yīng)敘家禮或交換譜牒,以查明輩分,然后以輩分之禮呼之。如是兄弟輩,則按年齒排序。

但是李白與這些李唐皇族稱兄道弟,得到了喊者、被喊者及所有人的認同。

那么,李白身世、儀容到底如何?我又如何解謎?我的方式比較特殊有趣,那就是跟著李白走親戚,親戚們就是李白在詩中提到的弟呀,兄呀,叔呀,侄呀,甥呀,友呀等,聽他自己到親戚家敘舊,拉呱,說話, 答案就在這些話音里。因為我讀的是清王琦的《李太白全集》,咱們的足跡就按王琦的集注順序來進行。

中秋節(jié),這個中國人要走親訪友的節(jié)日,擁有最美最圓月亮的節(jié)日,讓我用這種方式,致敬天上最圓明月,致敬中國最好詩人。

           

第一家  江陵天臺山司馬承禎處

      

《大鵬賦》,此賦作于何時歷來說法不一,薛仲邕系此賦于開元十年(722)之下(《翰林李太白年譜》),不知何據(jù)。王琦《李太白年譜》則謂此賦未詳作于何年。黃錫珪《李太白年譜》系此賦于開元十四年(726),言李白是年“秋間即由蜀中歷納溪、渝州,出三峽,來游楚地啊凡經(jīng)江陵、武陵各處”,并舉白自序“余昔于江陵”為證。詹锳認為此賦之改訂當在天寶二年(743)二月以后李白入翰林以前(《李白詩文系年》)。按李白自己的說法,是此賦曾作了兩次,李白早年曾遇到大道士司馬承禎,他說李白有仙風(fēng)道骨。李白受寵若驚,于是寫下《大鵬遇希有鳥賦》。過后,他覺得此賦不夠理想,便記憶舊作,擴充新意,寫成這篇《大鵬賦》。

李白古賦8首,《大鵬賦》非常出名。《大鵬賦》中,李白寫道:“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fēng)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過去在江陵拜會過司馬子微,他說我有仙風(fēng)道骨,能夠和他一起神游八方極遠的地方,就作《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我安慰。

那么,稱贊李白有氣質(zhì)有仙風(fēng)道骨的司馬子微何許人也?司馬子微,即司馬承禎?!洞筇菩抡Z?隱逸第二十三》:“司馬承禎,字子征,隱于天臺山,自號白云子,有服餌之術(shù)。則天、中宗朝,頻征不起。睿宗雅尚道教,稍加尊異,承禎方赴召。睿宗嘗問陰陽術(shù)數(shù)之事……深加賞異。無何,苦辭歸,乃賜寶琴、花帔以遣之。工部侍郎李適之賦詩以贈焉。當時文士,無不屬和。散騎常侍徐彥伯撮其美者31首,為制《序》,名曰《白云記》,見傳于代?!?/span>

image012.jpg 

這個崇尚道教的司馬承禎在當時也是個名滿天下的人物,他本人是晉代司馬家族的后裔,為“晉宣帝司馬懿的弟弟太常馗之后裔”,道教上清派第12代宗師。唐朝幾代皇帝征召,人家還不搭理呢。這么傲氣的一個人,見了李白,贊美李白有仙風(fēng)道骨之儀表,可以和這樣的人一起神游天上人間。

看,李白的外在儀表風(fēng)度美如仙人,有莊子所稱贊的飛起來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鵬鳥一樣的無所拘束、自由自在的脫俗神采。

image014.jpg 

來看全文——

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fēng)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于世,往往人間見之。悔其少作,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今復(fù)存手集,豈敢傳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辭曰:

南華老仙,發(fā)天機于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徵至怪于齊諧,談北溟之有魚。吾不知其幾千里,其名曰鯤。化成大鵬,質(zhì)凝胚渾。脫鬐鬣于海島,張羽毛于天門。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岳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

乃蹶厚地,揭太清。亙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云之縱橫。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羾閶闔之崢嶸。簸鴻蒙,扇雷霆。斗轉(zhuǎn)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固可想象其勢,仿佛其形。

若乃足縈虹蜺,目耀日月。連軒沓拖,揮霍翕忽。噴氣則六合生云,灑毛則千里飛雪。邈彼北荒,將窮南圖。運逸翰以傍擊,鼓奔飆而長驅(qū)。燭龍銜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啟途。塊視三山,杯觀五湖。其動也神應(yīng),其行也道俱。任公見之而罷釣,有窮不敢以彎弧。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長吁。

爾其雄姿壯觀,坱軋河漢。上摩蒼蒼,下覆漫漫。盤古開天而直視,羲和倚日以旁嘆。繽紛乎八荒之間,掩映乎四海之半。當胸臆之掩晝,若混茫之未判。忽騰覆以回轉(zhuǎn),則霞廓而霧散。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橫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猛勢所射,馀風(fēng)所吹。溟漲沸渭,巖巒紛披。天吳為之怵栗,海若為之躨跜。巨鰲冠山而卻走,長鯨騰海而下馳??s殼挫鬣,莫之敢窺。吾亦不測其神怪之若此,蓋乃造化之所為。

豈比夫蓬萊之黃鵠,夸金衣與菊裳?恥蒼梧之玄鳳,耀彩質(zhì)與錦章。既服御于靈仙,久馴擾于池隍。精衛(wèi)殷勤于銜木,鶢鶋悲愁乎薦觴。天雞警曉于蟠桃,踆烏晰耀于太陽。不曠蕩而縱適,何拘攣而守常?未若茲鵬之逍遙,無厥類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順時而行藏。參玄根以比壽,飲元氣以充腸。戲旸谷而徘徊,馮炎洲而抑揚。

俄而希有鳥見謂之曰:偉哉鵬乎,此之樂也。吾右翼掩乎西極,左翼蔽乎東荒??畿b地絡(luò),周旋天綱。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場。我呼爾游,爾同我翔。于是乎大鵬許之,欣然相隨。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輩,空見笑于藩籬。

(此賦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古賦8首中的第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