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破碎伴山河
758年,回鄉(xiāng)探親的杜甫沒見到什么親人,回來時又遇到兵變,真是一路走一路哭,大唐好像把所有的苦難都通過各種機緣讓杜甫遇到,好像在暗示他用筆記錄下這離亂的世情和種種痛苦,于是,我們讀到了“三吏”、“三別”。
757年,安慶緒殺死父親安祿山稱帝,759年,安慶緒又被史思明殺死,史思明開始于魏州稱帝。唐將郭子儀率軍圍攻鄴城,史思明領軍前來支援,唐軍潰敗逃到河陽,洛陽及附近又陷入戰(zhàn)亂。
新安是杜甫離開洛陽的第一站,這里正有官軍抓未成年的少年入伍,這么小的孩子也入伍嗎?詩人上前詢問,《新安吏》由是誕生!可是,縱是詢問又能如何?能不入伍上前線嗎?詩人無解,他離開新安繼續(xù)西行,晚上投宿在石壕村一個農戶家,一戶3個兒子均赴戰(zhàn)場的家庭,室中更無人的貧寒之家依然被官吏前來抓丁了,堪稱現(xiàn)實主義典范之作的《石壕吏》誕生了!這首詩太有名了,句句敘事,沒有任何抒情,也沒有什么議論,只用最簡潔最傳神的筆來敘事,精煉到“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全詩共120字,卻在反映矛盾與沖突上達到了驚人的廣度與深度的統(tǒng)一,是中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杰作,同時也成為后代繪畫和舞臺藝術表演的生動題材。我還是把它進行摘錄吧,朋友們再來閱讀經(jīng)典,讀過后你會明白為什么杜甫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這項桂冠杜甫不是浪得虛名,他憑的是高超的語言功底和杰出的表達藝術。波瀾老成,一唱三嘆,洗煉精簡,沉郁頓挫,這就是杜詩。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繼續(xù)向西,到達了華州前的最后一站,潼關。看到士卒和勞役們正在加固城墻,杜甫便與他們交流,進而創(chuàng)作出《潼關吏》。這一路上,杜甫不僅寫了兼問答敘事的“三吏”,還寫了托為送行者之詞的“三別”,在藝術形式上表現(xiàn)為古樂府題材。《新婚別》寫的是一對剛結婚的夫婦,新娘子尚未拜見公婆就面臨與丈夫的分別,“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人間事本來不如意的就多,但愿我們永不相忘。《垂老別》寫了一個“子孫盡陣亡”的老者,憤而參軍,臨行時發(fā)出的感慨。《無家別》則是一個剛剛從戰(zhàn)場上歸來的人,家已不存在又被應征入伍的悲慘故事,“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以辭別,這老百姓可怎么當?
我們讀杜甫的詩,為什么覺得他高于其他詩人?通過“三吏”“三別”可以看出,無論敘事還是抒情,杜詩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面人心,通過個體反映大眾,精確傳神地表現(xiàn)出那個時代的真實面貌。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為藝術所銘刻,杜甫的所想、所寫和所說都是大唐王朝最底層子民的心聲,從人文角度來說,這些詩作體現(xiàn)了當時知識分子士大夫階層對安史之亂中飽經(jīng)離亂飽受苦難的百姓人文關懷的最高水準,展現(xiàn)了杜甫無私的仁者情懷。
回到華州不久,關中大旱,災民到處逃荒,杜甫亦因“關輔饑”輒“棄官而去”,說是因為旱災,實際上是杜甫受朝廷黨爭之累在政治上毫無前途,遂“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離開華州。杜甫帶著家眷去往秦州,今天的甘肅天水,因為他的一個本家侄子杜佐在秦州東柯谷有一個小莊園,杜甫決定去投奔。
爬過2000多米高的隴山,西行700多里,秋天時杜甫一家來到秦州,借住在城里的一間破房子里,靠著侄子和朋友的接濟度日,離窮困潦倒到了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的只有一文錢看家的地步。杜甫開始采藥制藥至集市出售,所得無幾,偏又瘧疾發(fā)作,時寒時熱,瀕臨死亡。疾病纏身的杜甫開始想念朋友,他寫詩給高適,岑參,嚴武,還有李白,他不知從哪里聽說李白已在流放夜郎的途中溺水而亡,充滿思念和悲傷,接連3天夢見李白,寫下了感人至深的懷念李白的詩,后代的我們讀起來不能不為李白慶幸,他有杜甫這樣一個肝膽相照至死不渝的朋友。
甘肅天水“杜甫在秦州”紀念雕像
在秦州住了3個多月,同谷縣有位“佳主人”來信請杜甫去往同谷,759年十一月,老老小小一家人披星戴月上路了,但是到達后那位“佳主人”卻沒了音訊,杜甫只好搭了一間茅草屋以度大雪紛飛的寒冬,饑寒交迫中杜甫拄著鋤頭去山中找果食,常空手而歸,兒女們餓得直哭叫。這段苦難的生活杜甫寫成《韓元二年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的血淚之作,這7首“有客有客字子美,有弟有弟在遠方,有妹有妹在鐘離”的詩大有長歌當哭的意味,是杜甫陷入絕境的悲鳴,采用了七古定格聯(lián)章的寫法,自創(chuàng)一體,集中抒發(fā)了詩人身世飄零之感。藝術上長短句錯落使用,悲傷憤激的情感,猶如潮水般沖擊著讀者的心弦。南宋滅國后文天祥曾擬此體作歌6首。
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掙扎在死亡線的杜甫一家人又踏上了逃荒的路,十二月,杜甫決定向南去往成都,1年之中,杜甫從洛陽到華州,從華州到秦州,從秦州到同谷,現(xiàn)在又要從同谷入蜀到成都,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一個滿頭白發(fā)一身是病的人,攜婦將雛,拿性命相搏,向成都而去。翻越險峻的木皮嶺,渡過湍急的嘉陵江,走在江峽絕壁的棧道上,一家老小穿行在云霧之中,隨時都有可能從絕壁上掉下去天人兩隔,這是一條危險的生死之路,又是入蜀的必經(jīng)之地,他們相互攙扶,戰(zhàn)戰(zhàn)兢兢,搖搖晃晃,越渡口,穿劍門,三千里路千難萬險,終于在臘月月末到達成都!這一段艱難的行程都被杜甫寫在了他的詩里,我們讀他的詩,就仿佛身臨其境,走他走過的路??嚯y出詩人,這句話用在杜甫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上天給了中華一位這樣偉大的詩人,卻讓他承受了這樣多的苦難,這也是我讀杜甫始終淚水不干的原因。
成都,杜甫來了;浣花溪畔的一塊荒地,經(jīng)杜甫的手蓋成草堂,從此成了成都這座歷史名城的文化圣地!
成都接納了杜甫,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級,能榮幸為一位世界級的偉大詩人提供住所,并不是每個城市都如此幸運,上天眷顧成都,把杜甫送給她。此后的成都,成為擁有杜甫草堂的成都。時光流過千載,中間多少物是人非,但草堂仍在,人們對詩人的崇仰仍在,代代人來這里尋覓、追隨,只為那永恒美麗的詩篇。
現(xiàn)代詩人馮至為成都草堂題詞
成都杜甫草堂圖片
杜甫來到成都之后,正在彭州任刺史的高適寫詩問候,760年開春,寓居浣花溪畔草堂寺中的杜甫要在浣花溪西側蓋房,他在成都府當司馬的表弟王十五出錢資助,杜甫又向縣令蕭石索要100根桃樹苗,向縣令韋續(xù)索要綿竹,縣尉何邕索要榿樹苗,縣尉韋班索要松樹苗,總而言之成都府下轄的幾個縣城,都被我們這位大詩人索要了各類特產(chǎn)花果苗木。對于一個長期漂泊的人,能夠安一個家,怎能不將這個家扮成最美的模樣?這些朋友都滿足了杜甫的請求,因為此時成都最高的行政長官裴冕正是杜甫的好友,所以詩人大膽開口四方“索物”,并得到滿足,詩人寫下《江村》來描述他家的美景和愜意時光: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還有流芳千古的《蜀相》、《江畔獨步尋花》、《春夜喜雨》、《贈花卿》等人們耳熟能詳?shù)脑姼?,都是歌頌成都文化及美景的絕唱,以致人們想到成都,就會聯(lián)想起杜詩中這座錦官城的美好,杜甫之為成都增重,實在是成都文化的幸運。
761年,一場巨大的風雨,帶給草堂毀滅性的打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詳細記錄了這場災難,盡管自己家沒了,但杜甫首先想到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可見杜甫有一顆多么廣博的仁者之心。這年十月份,高適暫代成都尹職務,來看望了杜甫,給予他生活上的幫助。兩個月之后,嚴武任成都府尹,高適仍回任蜀州刺史。嚴武是杜甫的好友,非常認可杜甫的才華,請杜甫入府做他的幕僚,但杜甫拒絕了。
朋友們,看到這里,你會細心地發(fā)現(xiàn),杜甫幾乎沒有工作和收入來源,基本上靠友人接濟生活,“但有故人供祿米”成為他生活的常態(tài),嚴武作為成都的地方大員,給了杜甫很多經(jīng)濟上的幫助。762年的四月份,嚴武奉調回京,杜甫一路相送到綿州,寫下了“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的深情詩作。不料此時劍南兵馬使徐知道起兵造反,嚴武滯留巴山,杜甫暫待綿州,思家心切,又投奔離成都較近的梓州漢中王李瑀, 李瑀是玄宗李隆基的侄子,皇室宗親,熱情接待了杜甫這位舊友。冬天時候,杜甫把妻兒也接到梓州團聚。763年的正月,杜甫聽到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官軍在河南河北打敗了史朝義的叛軍!歷時8年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客居異地的杜甫欣喜若狂,他仿佛看到自己的洛陽故居就是眼前,被譽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橫空出世: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節(jié)奏明快,韻律和暢,一氣呵成,動感十足,巴峽穿巫峽,襄陽向洛陽的畫面成為最撥動亂世流亡者心弦的經(jīng)典,一經(jīng)產(chǎn)生,即打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朋友們,每當我看到這首詩的時候,就禁不住向這位偉大的詩人膜拜,他用藝術,不朽的詩歌藝術征服了無數(shù)顆有情的向美的心!
說是回洛陽,但杜甫的心愿并沒有實現(xiàn),因為中原形勢沒有好轉,朝廷借回紇(huí hé)兵打敗安史叛軍,但回紇又居功妄為,任意劫掠長安和洛陽,回鄉(xiāng)路難。杜甫開始在閬州,鹽亭,綿州,漢州及涪州等地暫住和旅行。九月份,杜甫接受閬州王刺史之請前往該地,不久,吐蕃攻陷松州和維州,十月份,長安淪陷,代宗皇帝匆忙逃至陜州,戰(zhàn)火又起。冬末,小女兒患病,杜甫趕回梓州,待女兒病情好轉,帶著全家遷往閬州。
764年元月,朝廷任嚴武為劍南節(jié)度使,杜甫本想出蜀,但嚴武的歸來又讓他看到希望,而嚴武也希望老友能夠留下來,于是二月份的時候,杜甫攜全家又行船駛向成都。從前年六月送別嚴武離開草堂,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1年零8個月,整整過去3個年頭,草堂的家還在等著他們歸來。多情又細致的杜甫寫下300字《草堂》長詩,記錄了3年中成都的戰(zhàn)亂變遷。這首詩對徐知道,李忠厚等人的叛亂記錄得十分詳細,彌補了史料的不足,再一次雄辯地證明了杜詩“詩史”的價值。
戰(zhàn)亂后的成都百廢待興,杜甫接受嚴武邀請入其幕府成為參謀,六月份時嚴武上表朝廷舉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舉兵西進,擊敗吐蕃7萬兵馬,收復失地,穩(wěn)定了西蜀的形勢。
原來杜甫沒有入幕的時候,兩人不經(jīng)常見面,現(xiàn)在杜甫成為嚴武的幕僚,發(fā)現(xiàn)了嚴武“恣行猛政,窮極奢靡”的許多問題,心中開始不滿,多次作詩諷刺。甚至有一次,杜甫醉后踩上嚴武的床,厲聲質問:
“嚴挺之怎么有你這樣的兒子?”
登上人家睡覺的床,還提出人家父親的大名,說嚴家怎么有你這樣的敗類,這種事?lián)Q誰也受不了,嚴武氣急之下要殺掉杜甫,幸得他母親勸住。
這件事也看出了杜甫的血性,他完全不是一個逆來順受的沒脾氣的人,對于昔日的好友,哪怕有恩于自己的生活,一旦觸及杜甫為天下蒼生而謀的信念,他不惜斷絕情誼,以死相爭。
冬末時,嚴武答應了杜甫的請辭。765年正月,杜甫回到草堂的家。3個月之后,年僅40歲的嚴武急病而死,杜甫的生活來源又沒了依靠,于是在五月的時候,杜甫舉家南下,離開成都這片生活了5年多歲月的土地。
這里,我多說幾句嚴武的故事。嚴武,字季鷹,華州華陰人。《舊唐書》說他“神氣雋爽,敏于聞見。幼有成人之風,讀書不究精義,涉獵而已?!?/strong>而在《新唐書》中道:“武字季鷹,幼豪爽。母裴不為挺之所答,獨厚其妾英。武始八歲,怪而問其母,母語之故。武奮然以鐵錐就英寢,碎其首。左右驚白挺之曰:郎戲殺英。武辭曰: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兒故殺之,非戲也。父奇之,曰:真嚴挺之子!”從新舊唐書中,可以看出嚴挺之嚴武父子的個性都強悍得有些可怕。嚴武僅僅因為父親寵愛小妾而冷落自己的母親,8歲時就奮然舉鐵錐殺死父親的小妾,而且坦然指責其父厚妾而薄妻,所以要殺死她,真是兇悍無比。
嚴武畫像圖
安史之亂發(fā)生,嚴武隨肅宗西奔,參與了靈武起兵,隨后陪駕到鳳翔至長安。至德二載(757年),任給事中。次年出任綿州刺史,遷東川節(jié)度史。不久調回京,任侍御史、京兆尹。乾元二年(761年)十二月,被任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劍南節(jié)度使。這時唐室為了對付吐蕃,合劍南、東川、西川為一道,支度、營田、招討、經(jīng)略等統(tǒng)為一體,權力相當大。寶應元年(762)四月,唐玄宗、唐肅宗父子時隔14日相繼去世。七月嚴武被召回京,入為太子賓客,遷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實際是命他充陵橋道使,監(jiān)修玄宗、肅宗父子的陵墓。
嚴武回長安很不順利。他一離開成都,蜀中便大亂。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勾結邛州兵占據(jù)西川,扼守劍閣,通往京城長安的道路阻塞,不得前行。直到八月,徐知道與屬兵發(fā)生矛盾,被將所殺,叛亂才被平息。嚴武回京后,在監(jiān)修二帝陵墓時,頗有魄力,立下功勞。但繼任他成都尹職的高適,治蜀力不能支。吐蕃內犯,攻陷隴右,直通長安。蜀郡西北部的松州、維州、保州等地都被包圍,后來終于陷落。人們譏諷高適內戰(zhàn)內行(指擊敗永王璘),外戰(zhàn)外行。朝廷于是再命嚴武為成都尹、劍南節(jié)度使,于廣德二年初第三次入蜀。
嚴武抵御外患的本領比高適強,764年七月,他率兵西征。九月破吐蕃7萬余眾,拿下了當狗城(四川理縣西南),十月又拿下鹽川城(甘肅漳縣西北)。同時遣漢川刺史崔旰在西山追擊吐蕃,拓地數(shù)百里,與郭子儀在秦隴一帶主力戰(zhàn)相配合,終于擊退了吐蕃的大舉入侵,保衛(wèi)了西南邊疆。嚴武是一員將才,也能作詩,《全唐詩》中現(xiàn)存嚴武的詩6首,來看其中一首《軍城早秋》: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干凈利落,表現(xiàn)出統(tǒng)帥本色。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征,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出的。朝廷因嚴武破吐蕃有功,進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
嚴武活著的時候給了杜甫非常大的幫助,可以說杜甫幾年愜意的成都生活與嚴武有著密切關系,雖然后來杜甫離開嚴武幕府,甚至有過對嚴武大不敬的舉動,但嚴武依然照拂著杜甫的生計。嚴武死了,杜甫馬上陷入了生計之困?;厥走@位友人和恩人,杜甫又充滿傷痛,他作詩 “顏回竟短折,賈誼徒忠貞”,“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深切悼念,反復詠吟,對嚴武作了高度的評價。
流離失所 客死他鄉(xiāng)
765年,即永泰元年五月,杜甫一家沿岷江南下,端午節(jié)前抵達嘉州,在一位族弟家稍作盤桓后,繼續(xù)沿江南下,月底到達戎州,船入長江,改向東行,一直到了渝州。
朋友們還記得我在岑參那期談藝錄中講到岑參出任嘉州刺史的事嗎?當時岑參的任命是在11月,因逢戰(zhàn)亂而未能成行,所以杜甫與這位好友沒能于嘉州相見。
數(shù)月時間坐船行駛在大江之上,此時的杜甫已是一位老人,他坐在船頭,眼前皆是江波浩渺,遠處則是蒙蒙群山,像一葉浮萍,飄浮在茫茫宇宙中,身世孤微之嘆又讓我們的詩人寫成千古名篇《旅夜抒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首詩寫得太好了,達到藝術至臻之境,全詩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意境雄渾,氣象萬千:平野遼闊,大江浩蕩、星月燦爛,沙鷗渺渺;人似沙鷗,一葉扁舟,漂徙江湖。全詩彌漫著深沉凝重的孤寂感,這種孤寂感與柳宗元的《江雪》詩有些相似,但柳宗元的詩是獨坐而釣的靜的孤寂,杜甫則是飄然渺如飛翔沙鷗的動的孤寂,不同的情境帶來不同的美,天地一沙鷗,或許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因為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好像在飄泊地尋找,尋找一處安寧。
一家人繼續(xù)在江上航行,重陽節(jié)之前到達云安。一路上江面風濕,引發(fā)了杜甫的舊疾,他日夜咳嗽,夜不能寐,只好停船上岸,寄居在縣令宅中,經(jīng)常是拄著拐杖還要宗文和宗武扶著才行。這一病就是半年多,直到第二年,也就是766年的春末,杜甫的身體才稍稍恢復,一伺好轉,便迫不及待踏上行程,一路帆影鷗蹤,開往240里外的夔州。
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在病苦的流離中,詩人隨手漫成寫出這樣美的江景詩,真是大才。
兩天后,杜甫到達夔州,即人們習慣地稱為白帝城的地方,讓杜甫沒有料到的是,他竟在夔州生活將近兩年,而且這兩年也成為他一生創(chuàng)作最密集的時期,竟有詩作400多首,占他全部存量詩歌的30%!此時,55歲的杜甫還拖著多病之軀,他患有瘧疾,風痹,消渴癥等多種病癥,如此體質之下其創(chuàng)作力的旺盛,著實令人驚嘆!
767年初,杜甫迎來了一件大喜事,他的弟弟杜觀要來看他。從758年末回洛陽探親,到現(xiàn)在將近10年,杜甫別說見到家中親人,就是書信也成為難得一見的珍奇,可以想象杜甫是怎樣興奮和欣喜。杜觀在哥哥這里住了一段時間后即回藍田接妻子去了,這些都在杜甫的詩里作了記載。
在夔州任都督兼御史中丞的柏茂琳對杜甫的生活很關心,屢分月俸給杜甫維持生計,還為他選擇了一處更好的住處瀼西,杜甫在那里租了一所房子,命名瀼西草堂。柏茂琳又上奏朝廷把100多公頃公田交給杜甫管理,還贈送40畝柑林,杜甫精心管理著這些田地和柑林,生活有了保障。
為什么杜甫會得到這樣的照顧呢?可能是杜甫文章寫得好,朋友多,許長州吏舊同僚愿意資助他??v觀杜甫一生,幾乎是托跡官府,全靠當官的友人供奉,而杜甫的詩中也多有向人索食索物的句子,好像底氣也很足,沒有太多不好意思。但是,畢竟開口向別人索食是件不太舒服的事,困頓長安十年的時候,杜甫也為自己這種行為寫下過辛酸的詩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盡管到處潛悲辛,但杜甫辭官后的絕大部分歲月都是這樣生活,這個真是比較有意思的事。
后來,杜甫又遷到東屯居住,瀼西草堂讓給有姻婭關系的忠州司法參軍吳郎。重陽節(jié),杜甫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臨眺一江秋色,寫下了堪稱“七律之冠”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是一曲震動千古的悲歌,詩人登高感懷,把國家,家事,百姓事,個人事的“艱難苦恨”融入江峽秋景,萬里天高風急,浩蕩江水東流,鳥飛猿嘯,落木蕭蕭,人自苦恨,悲痛潦倒,整詩對仗工整自然,風格沉著凌厲,充分體現(xiàn)了杜詩“沉郁頓挫”的藝術魅力,當之無愧成為明代胡應麟盛贊的“古今七律第一”。
在夔州,杜甫有一次在夔府別駕元持家里看到一場精美絕倫的劍器舞,舞者李十二娘正是杜甫幼年時隨父親看到郾城廣場舞劍的公孫大娘的弟子,杜甫回想從前,有感而發(fā),又寫下了千古名篇《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讓我們看到了這位激發(fā)過詩圣杜甫、草圣張旭創(chuàng)作萌芽的絕代佳人的舞姿及技藝。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hòng)洞昏王室”;“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余姿映日寒”,這些沉淀了大唐王朝50年歲月的時代印記,從幼年到老年,從盛極到衰亂,杜甫通過自己的筆,記錄了佳人師徒兩場絕美的劍器舞,把因個人身世及家國動蕩產(chǎn)生的無限感慨和嘆息融入其中,其滄桑變換,直震人心。
在夔州,杜甫終于過上了比較安寧的溫飽生活,他有了40畝柑橘園可以收獲,又有百頃良田進行管理,這時候還有好幾個仆人照顧生活,可以說,這是杜甫一生中最為寬裕的時光。但是,杜甫始終懷念長安和洛陽,夔州并不是他最終希望永居之地,當?shù)匾恍╋L俗也使杜甫難以認同和適應,所以,當他的弟弟杜觀來信說在當陽縣找好了住處,催他出峽時,杜甫毅然離開夔州,又一次踏上前途未卜的風塵之路。
768年元月中旬,杜甫一家離開夔州,乘船穿越三峽,向江陵進發(fā)。三月初,抵達江陵,暫時住在從弟杜位家中。杜位當年曾與杜甫共同入幕嚴武成都府,他是權相李林甫的女婿,是岑參的好朋友。李林甫受清算時被牽連流放到南方,此時任江陵行軍司馬。杜甫把家人安排在當陽居住,只身在江陵尋求支持,但是卻沒有人施以援手,他的生活一天難似一天,身體也越來越弱,耳朵聾了,右臂僵了,寫字都要靠兒子代書。日漸憔悴的杜甫遭受了無數(shù)冷遇,他拄拐前去拜訪舊知,連看門的仆人都不愿幫他傳達。
杜甫在江陵窮困潦倒,他當陽的家人也無米為炊,走投無路的杜甫把家人接到江陵,“更欲投何處,飄然去此都”,在江陵南浦登船,遷居江陵以南90里的公安縣。一家人滯留公安幾個月,沒有什么人給他幫助,杜甫又離開公安前往岳陽,“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遠適無前期”,離開沒有什么可悲,離開之后依然沒有著落也不值得憂傷,此后的余生還有多少可以揮霍,不知道,無前期。走吧,向前走吧。
那條破舊的木船上,一家人已經(jīng)習慣了漂流,江風還是那樣濕冷,已無所謂適不適應。年底時分,杜甫一家到達岳陽,洞庭湖的美景,岳陽樓的雄壯,多少人登樓賦詩,多少詩文傳遍天下,杜甫來了,這個飽經(jīng)憂患的老者來了,揮筆又是千古絕唱《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面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洞庭湖水把吳楚大地分隔東南,波濤浩蕩仿佛整個天地都在為之沉浮,北方的戰(zhàn)火仍未停息,我扶著岳陽樓的窗子遠眺,涕淚交流。
769年初春,杜甫決定到衡州投靠老友韋之晉,本來想北歸家鄉(xiāng),無奈戰(zhàn)火阻隔,只好反面相南,尋求托庇之所。杜甫一家經(jīng)洞庭湖,青草湖進入湘江,過湘陰縣,長沙縣北部到潭州,從潭州出發(fā)經(jīng)長沙縣南部,湘潭縣,衡山縣到達衡州。一路險灘無數(shù),蛇鼠尾隨,終于來到衡州后,才知道老友韋之晉已在3月份改任潭州刺史,而且在潭州任上很快去世了。歷經(jīng)千難萬險前來投奔,期間曾與潭州擦肩而過,友人身死,無可依靠,站在衡州江頭,杜甫生計無門,他調船北歸,夏末時來到了潭州。
到達潭州后杜甫一家靠接濟勉強度日,秋冬時甚至已無法在岸上找到一個住處,一家人只能飄蕩在船上,窮苦到無以為繼,只能到附近漁市上賣點草藥。“鱗介腥膻素不食,終日忍饑西復東”,58歲的杜甫快要走到生命的盡頭。
770年,杜甫靠著僅有的一點微名來往于官府之間,應酬乞討過活,就是這樣,他仍寫出了最有名的應酬絕句詩《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讀這樣美好的詩,你根本想不到這是一位衣食無著,居無定所,只能在晃蕩的破船上聊以為生的老人所寫,江南風景好,落花見友人,這是多么美的畫面啊,但是,它卻誕生于窮困至絕境之人。我讀杜甫,淚水不能自已,就是為最美生于最絕望之處。
潭州城中一名叫蘇渙的詩人與杜甫相交,常到船上看望杜甫,兩人談詩論文,好像詩歌稀釋了所有的苦難。
四月份,湖南兵馬使起兵叛亂,潭州城內喊殺一片,杜甫攜家人倉皇駕船逃離,上溯湘江,南下衡州。“五十白頭翁,南北逃世難”,“乾坤萬里內,莫見容身畔”,“故國莽丘墟,鄰里各分散。歸路從此迷,涕盡湘江岸”,這首《逃難》詩中眼淚已盡,歸家的路已徹底迷失。
一家人在衡州住了幾天,杜甫計劃南行去往郴州,因為他的一個舅父崔偉在郴州任錄事參軍。船行至耒陽附近時,江水暴漲,難以前行,停在方田驛附近,斷糧絕食,5天時間顆粒未進。命懸一線時,耒陽聶縣令聽說后連忙派人送來食物。此時水勢仍然不退,杜甫放棄投奔舅父的計劃,掉轉船頭北返衡州。
向北而去的杜甫已到窮途末路,到達衡陽之后略作休整,決定沿湘江北上漢陽,然后回到魂牽夢繞的長安,可是他終究沒有回到長安,更沒到日思夜想的洛陽,從秋到冬,他的小船只是在湘江之上漂蕩,貧窮和疾病讓他寸步難行,770年的寒冬,59歲的杜甫歿于湘江之上。而這之前1年,也就是769年,他舉薦過的大詩人岑參客死成都。家人無力把他的靈柩運回家鄉(xiāng),只好停放岳陽。43年之后,他的孫子杜嗣業(yè)四處籌措資金,最終將杜甫的靈柩運回洛陽,安葬在首陽山下,安葬在他最崇敬的13世祖杜預身旁。
杜甫像
河南鞏義市杜甫陵園杜甫墓
杜甫病死在湘江之上,并沒有引起多大的震動,因為當時他還沒有進入大唐的主流社會,他的朋友李白,岑參,高適,王維等暴得大名的詩人現(xiàn)存的詩文中也沒有任何一首直接贊揚他的詩歌,這說明他的詩歌風格當時并不為主流社會所認可。但是,杜甫去世后,特別是中晚唐以后,一些著名的詩人開始推崇杜甫,白居易,元稹,韓愈等人給了杜甫極高的評價,這說明唐朝的浪漫主義詩風已轉向了現(xiàn)實主義詩風。杜甫沒能迎合那個浪漫的李白們廣受膜拜的時代,時代也沒有迎合沉郁的寫實詩人杜甫,但是,時間終是一塊試金石,中晚唐尤其是到了宋朝,杜甫的詩風越來越受到重視,宋人秦觀甚至把杜甫與孔子并列,視作“圣人”,認為杜甫的詩文和《論語》、《孟子》一樣都是儒家經(jīng)典;明代的楊慎直接把“詩圣”的桂冠戴在杜甫的頭上,從此,中華文化里有了廣被認崇的詩圣杜甫。
杜甫故里河南鞏義杜甫紀念館
關于杜甫的詩歌成就,我不再多余敘述,因為1000多年來的各位名家對此有詳細的評論,他爐火純青的語言錘煉,律詩教科書級別的典范之作,最高境界的詩歌藝術之美,已經(jīng)經(jīng)過最公正的時間的考驗,而且,他走出國門,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號召全世界紀念4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杜甫??紤]到中西方文學標準的巨大差異,一位中國詩人獲此殊榮極為罕見。如今,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杜詩,杜詩已經(jīng)成為中國詩歌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代表中國,代表中國文化。
苦難成詩圣,詩圣垂千秋!
成都杜甫紀念雕像
河南焦作杜甫紀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