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 但非一個中國人,他稍微有點知識,就知道咱們國家是個善于修史的國家,而且修史的傳統(tǒng)非常悠久。修史的部門是吃皇糧的國家財政正規(guī)撥款單位,修史的人員也是享有眾望的飽學且有德之士。
而且有意思的是,當一個新的朝代用武力推翻上一個舊朝代,新的政權(quán)剛剛穩(wěn)固下來,它馬上著手進行的一件事,就包括修史,組織得力的人馬組成專門的機構(gòu),修上一朝“國史”。比如唐修隋史,宋修唐史,元修遼金宋史,明修元史,清修明史,民國修清史,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一直是一件非常正式的大事。過去統(tǒng)治者有種認知: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意思就是能夠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大事情,只有祭祀與爭伐。其實,除了這兩件大事,修史,也是和祀與戎有同等地位的大事,歷代統(tǒng)治者深為重視。因為,正是它,記錄了前面的祀與戎。
今天我們這期談藝錄,講的就是與修史有關(guān)的一個文化世家。
說到修史,你可能第一個會想到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第二個會想到同樣屬于司馬家族的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沒錯,這兩位司馬家族的精英,中華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歷來為中華兒女敬仰。但是,《史記》是紀傳體,通過記錄各個朝代帝王將相的個人傳記來敘述重大的歷史事件,《資治通鑒》是編年體,是按照時間先后,記述重大的歷史事件。它們的時間跨度都很長,上下幾千年。我剛才列舉的本朝專修上朝的國史或者本朝的截至當下的本朝史,如此“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都沒在《史記》和《資治通鑒》中出現(xiàn)。
是誰突破了《史記》的構(gòu)書體系,開創(chuàng)了斷代史的新體例?
是誰成為我國古代官方修史的開端?并被從此以后的歷代“正史”延用了下來?
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大漢史家——班氏家族。
今年夏天8月25日,我在書店買了一本書《班氏家族傳》,對于這個家族的班固,班超和班昭都是聽說過相關(guān)成語故事,知道著《漢書》和投筆從戎,但卻僅是皮毛,沒有深入的認知,而這本25萬字的專門為班家立傳的書,也是今年5月份剛剛出版發(fā)行,遂買下來學習研讀。
這本書的作者王世東是資深記者、媒體人,歷史文化專欄作家,筆名“悅史君”。埋首媒體行業(yè)多年,輾轉(zhuǎn)長沙、南昌、北京、蘇州等地尋本求索,曾深度報道“大毒梟劉招華案”、“西安藥家鑫案”、“廣東小悅悅事件”等轟動全國的重大新聞,是融媒產(chǎn)業(yè)的開拓者和踐行者。
寫作多年,百萬+的作品見諸于各大媒體平臺,一直致力于通過不一樣的解讀,帶讀者擺脫索然無味的故紙堆,重新發(fā)現(xiàn)有趣有料的歷史文化。《你所不知道的春秋五霸》、《千古風流:周瑜的那些年》等作品正待出版。而這本《班氏家族傳》追根溯源,抽絲剝繭,寫得也非常好。
我們一起隨王世君先生的筆觸,來到中華史上有名的班家。由于班家名人太多,我特別分為上下兩篇進行介紹。
源起于楚國王族
在《漢書?敘傳》的一開篇,其作者班固就不無自豪地寫下了祖先的來歷:“班氏之先,與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這是的“楚”,就是先秦諸侯國楚國,“子文”則是楚國令尹斗彀於莬的字。
班固說得很清楚,班氏先祖的姓氏就是楚國的國姓,他們都是楚國令尹子文的后代。令尹是什么官職呢,它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朝廷里的最高職務(wù),總攬軍政大權(quán),就是一國之中除了國王,滿朝文武中權(quán)力最大職位最高的就是令尹。
那么班固姓的這個“班”是如何淵源的呢?班姓出自羋姓,推算起來是上古時期高陽氏的后裔,是春秋時期若敖的后代。若敖是誰呢?他就是楚國的國君熊儀。熊儀是楚國第14任國君熊咢的兒子,公元前764年,在位27歲的熊儀去世,因死后葬在若敖,被尊為“若敖”,也就是楚國國君謚號伊始。
熊儀死后,他的長子熊坎繼任為楚國國君。幼子斗伯比則以他的謚號若敖為氏,而斗伯比又因被封于斗邑這個地方,于是以地為姓,始姓為斗。斗伯比和表妹鄖國國君之女偷情生下一個兒子,鄖夫人為了給沒出嫁的女兒遮丑,將這個孩子丟棄在云夢澤北(今湖北天門市境內(nèi)),被母虎撫養(yǎng),當時楚國稱老虎為“於菟”,把喂乳叫“豰”,意思是“虎乳育的”。楚的附庸國鄖國國君出獵時覺得很驚奇,抱回這個孩子撫養(yǎng)。鄖夫人一看丟棄的外甥又被外公拾回來了,于是派人找到斗伯比,讓他趕快來提親,把表妹和這個小孩子一起帶走。斗伯比于是娶了表妹,并帶回自己的私生子,為紀念兒子的特殊經(jīng)歷,取名豰於莬,字子文。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土族的“於菟”舞
斗彀於莬吃虎乳長大,因虎身有斑紋,所以子文又叫斗斑。后代“以王父字為氏”,就用“斑”為姓氏。“班”和“斑”通用,后改成“班”。
這么順下來,子文是國君熊儀的孫子,是楚國的王族人物,古代的楚國在今湖北,湖南一帶。班氏望族居住在扶風(今陜西省咸陽縣東),班姓后人奉斗子文斗班為得姓始,于是,班固等后人自豪得稱自己 “與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
斗伯比在父親熊儀和兄長熊坎在位期間,開始步入楚國政壇,積累從政經(jīng)驗。熊坎死后,兒子熊眴和熊通相繼即位,斗伯比于這兩個侄子在位期間,出謀劃策,隨軍出征,立下汗馬功勞。公元前704年,熊通向周天子請求尊封名號未果后,悍然稱王,成為楚國第一個國王,也開了諸侯僭號稱王的先河。其后,楚國多處出征,漸成霸主,斗伯比居功至偉,被提升為楚國令尹。子文隨著父親地位的提升,也步入政壇。公元前664年,子文成為楚國令尹。
武漢東湖斗彀於莬的紀念雕像
子文當令尹后,對楚國的強大和北上爭霸,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子文具治國安邦之雄才,有文韜武略之奇謀,而且為官廉潔,處事公平,不徇私情。為了幫助楚國渡過難關(guān),帶頭把自己的所有家產(chǎn)全部捐獻出來,給后世留下了一個慷慨激昂的成語:毀家紓難。
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初立,由于齊國強大,楚國采取了尊周親諸侯政策,于是楚地千里,楚成王、斗子文審時度勢,謹慎謀劃、奮發(fā)進取。
武漢市區(qū)楚國四大名相紀念雕像:子文、孫叔敖、葉公、黃歇
公元前641年(楚成王三十一年),諸侯盟于齊。參加盟會的有陳、蔡、楚、鄭、魯?shù)裙灿辛鶉鶉谐鴮嵙ψ顝?,故真正主盟者是楚成王,會上各國實際上承認了楚成王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被太子商臣逼迫自殺,商臣即位成為楚穆王,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他的兒子熊旅即位,為楚莊王。楚莊王一開始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后來改正“錯誤”,積極勤政,留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美談。楚莊王任子文的兒子斗般為令尹,北上展開霸業(yè),陳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追問“九鼎”大小輕重,想取周朝而代之。
公元前605年,楚莊王聽信斗般的堂弟斗越椒的讒言殺害了斗般,任斗越椒為令尹。后斗越椒謀反,試圖殺死楚莊王,被楚莊王手下神箭手養(yǎng)由基射死。楚莊王獲勝后,對若敖氏家族進行清算,斗越椒之子苗賁逃亡晉國,其余全部被殺。而此時,子文的孫子斗克黃出使齊國,一代明主楚莊王說:“子文無后,何以勸善?”認為子文對楚國立下卓越功績,不可使其無后,依然讓斗克黃做楚國箴尹(即諫官),把他的名字改為斗生。
斗生之子斗棄疾,生下兒子斗韋龜,斗韋龜很有政治頭腦,讓自己的兒子斗成然傍上楚康王熊招(楚莊王死后太子熊審繼位成為楚共王,楚共王去世長子熊招繼位)的五弟公子棄疾。后來公子棄疾在二哥楚靈王(即著名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中的楚王)死后,登上王位,改名為居,于是這個熊居成為史上的楚平王。斗成然居功自傲,上任令尹1年后即被楚平王殺死。斗成然的兒子斗率成為鄖國公,與弟弟斗懷等族人在鄖國生存。
公元前224年,秦國崛起,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攻打楚國,1年后楚王熊負芻被俘,楚國由是滅亡。為防止楚國遺民叛亂,秦王贏政將他們陸續(xù)遷離楚國原境。子文的后裔最終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落戶原晉、代國之間。為繼續(xù)存活,隱姓埋名,以祖先子文的名“班”為姓。
至此,班氏家族開始正式出現(xiàn)于中國歷史舞臺上。
子文作為一代明相為人懷念,明朝大學士王守仁路過虎乳巖時,賦詩一首《過子文故里有感》,詩曰:
勝地傳於菟,聲名爵里存。
神靈腓異物,忠孝錫賢孔。
巖石蔚然古,風流遐不暄。
誰人住剛武,虎乳在方言。
湖北安陸虎乳崖雕像
斗子文的故里在今云夢縣義堂鎮(zhèn)。云夢因地處古云夢澤和擁有“云夢古城”而得名,有“云的故鄉(xiāng)、夢的搖籃、法的圣地”之美稱。云夢隸屬湖北省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東、江漢平原東北部,縣境北接安陸市、西連應城市、南望漢川市、東鄰孝南區(qū)?,F(xiàn)轄9鎮(zhèn)3鄉(xiāng)1個省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國土面積604平方公里,人口60萬。
子文故里湖北云夢縣圖片
班氏家族仕途再出發(fā)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對前六國貴族實行嚴苛監(jiān)管,班氏家族為躲避可能的追捕和殘殺,不斷遷徙。一個叫班壹的年輕人帶領(lǐng)族人來到樓煩,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寧武附近安定下來。
班壹躲避戰(zhàn)亂遷居樓煩(今山西寧武),以畜牧起家,一致有牛、馬、羊數(shù)千群。
山西原平縣班氏故里
秦朝命短,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紛紛起兵響應進行復國,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項梁起兵反秦,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班氏族人班拓前去投靠。公元前207年,項羽率軍進入咸陽,殺死子嬰,縱火焚燒秦宮,立熊心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不久,又暗令英布將義帝熊心殺死。班拓認為項羽背叛楚國,于是轉(zhuǎn)而投靠劉邦,劉邦號稱為義帝報仇,率領(lǐng)天下諸侯攻打項羽,開始楚漢4年之戰(zhàn)。
公元前202年,項羽帶領(lǐng)最后的28騎逃至烏江,四面楚歌中漢軍中有一個人無所畏懼地沖向天下第一猛將項羽,揮刀砍中項羽左臂,項羽回出致命一擊,此人倒在項羽刀下,光榮殉死于他心中的故楚國。這個人就是一心念念不忘為義帝復仇的班拓。受傷后的項羽無力抵擋漢軍,揮刀自刎。同年,劉邦登基,大漢開國。
漢初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國策,恢復社會經(jīng)濟,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寧武畜牧的班壹及其家族于是更有財力,史稱班壹在孝惠高后時代“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吹”,財富達致頂峰。
班壹開始規(guī)劃家族人的未來,讓兒子班孺積極幫助鄉(xiāng)鄰,運用巨額財產(chǎn)參與州郡事務(wù)。景帝劉啟時發(fā)生七國之亂,班孺撫恤亂中受波及的鄉(xiāng)鄰,州郡官員對他非常敬佩,班孺的兒子班長通過家族的巨大影響力,到州郡做事,步入仕途。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登基,成為史上著名漢武大帝,先是統(tǒng)一思想,又派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等多次出擊匈奴,還派出張騫出使西域,臣服諸國。此間,班長馳騁疆場,抗擊匈奴,立下戰(zhàn)功,官至上谷郡守,由是拉開班氏家族在漢朝的仕途之路。
班長之子班回才能出眾,當上長子令。班回的兒子班況被推舉為孝廉,當任郎官。公元前49年,漢元帝劉奭繼位,班況被提升為上河農(nóng)都尉,后入朝任左曹越騎校尉,屬于年俸二千石的高官。
公元前33年,漢元帝去世,太子劉驁繼位,是為漢成帝,他的母親王政君成為皇太后,1年后,漢成帝向天下廣選天下美女,班況的女兒被選中了。班姑娘文才出眾,受到漢成帝喜愛從少使升為婕妤,僅次于皇后和昭儀,從此,這個班家女被稱為班婕妤。
漢成帝為班婕妤的美貌及文才所吸引,很喜愛班婕妤。班婕妤沒有恃寵而驕,一切舉止言行都依古禮。趙飛燕姐妹入宮后,漢成帝聲色犬馬,班婕妤受到冷落。由于趙飛燕姐妹誣陷迫害,班婕妤為自保請求居住深宮,作《團扇歌》。她感到自己仿佛秋天被棄的扇子,孤獨寂寞:
“??智锕?jié)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span>
用潔白的細絹剪裁的團扇,天熱時與主人形影相隨。秋涼時節(jié),則被棄置箱中,后世便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寵的典故,又稱“班女扇”。漢成帝崩逝后,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終其生。公元2年,班婕妤病逝,時年約40余歲。
陜西省咸陽市漢成帝延陵東北約600米處班婕妤墓
班婕妤入宮得寵時,她的兄弟班伯,班斿、班稚也受到重用。
班伯,是一位學術(shù)精深的學者,官封定襄大守,死于班婕妤去世之前。
班斿(yóu,同“游”),官拜諫議大夫,漢成帝非常器重他,把皇宮里的中秘之書的副本賞賜給他。班斿不幸早逝,把賜書傳給了兒子班嗣,班嗣也成為飽學之士。當時,很多好學的人不遠千里來到班府,就是想看中秘之書的副本。
班稚,任黃門郎,中常侍。漢哀帝劉欣(劉驁的侄子)即位后,班稚被任命為西河屬國都尉,再后來就任廣平相。
班家開始著史
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王政君太皇太后立中山王劉衎 (kàn)為帝,是為漢平帝。
此時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勢力漸漸抬頭,很多官員都向王莽表示忠心,但是班稚不愿意為其歌功頌德,于是御史大夫甄豐鼓動部下揭發(fā)班稚,說其對朝政不滿。班稚出于自??紤],上書謝罪。朝庭將其撤職之后,降為延陵園郎。
班稚擺脫政事,每天翻看二哥班斿留下的“秘書之副”,照顧兒子班彪。公元8年,王莽逼迫姑母王政君交出玉璽,接受孺子嬰“禪讓”后稱帝,國號為“新”。此時班彪6歲,與堂兄班嗣一起學習,兄弟倆學識廣博,名聲漸起。
王莽代漢建立新朝
班稚去世后,班彪遵照父親囑咐,從不涉足政治,安心讀書隱居。公元23年,綠林軍起義立西漢長沙王劉發(fā)后代劉玄為更始皇帝,同年九月,王莽被殺,新朝滅亡。天下大亂的形勢并沒有得以改變,班彪與班嗣商量決定將中秘之書副本收藏保管,班彪一路向西,尋找合適的庇護地,班嗣則云游四海,踐行老莊之志。
班彪
幾個月后,班彪等人來到上邽(guī,今甘肅天水),隗囂在此擁兵割據(jù)。公元25年,劉秀于河北鄗( hào 城(今河北柏鄉(xiāng)縣)稱帝,奉國號為“漢”,天下仍有許多割據(jù)勢力,隗囂也有意乘亂建立政權(quán)。因班彪是漢朝國戚,自然奉漢為正朔,遂寫了《王命論》,試圖說服隗囂支持漢朝復興。但隗囂不聽,班彪帶領(lǐng)家人離開上邽投奔同是漢朝外戚的行河西五郡大將軍竇融,遠行途中寫下《北征賦》感時傷世。
《北征賦》
在竇融管理下,河西成了亂世中的一方凈土。班彪力勸竇融歸附漢光武帝劉秀,多次執(zhí)筆為竇融上書劉秀言事,文采非常好,劉秀印象很深。公元36年,劉秀見到竇融,詢問之前奏章誰寫的,知道了是班彪所為。
班彪上書劉秀的奏章所言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劉秀馬上派人召喚班彪相見,賞識班彪之才,任命為徐令。赴任途中,來到海邊,看到無垠的大海,心潮澎湃,提筆寫下《覽海賦》,想象自己騎上神話中的巨鳥,盡情遨游在海天之間。此賦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篇海賦。
后來班彪對邊地及與匈奴和親問題也提出許多好的建議,光武帝十分重視。東漢定都洛陽, 班彪在這里借助自家的中秘之本,補寫司馬遷《史記》漢武帝太初四年之后的所有歷史,還貫穿一些異聞見解,完成《史記后傳》,側(cè)重對歷史的梳理和點評。
班彪的《史記后傳》沒能完整地流傳下來,但卻為兒子班固著述《漢書》打下基礎(chǔ)。公元54年,班彪去世于任上,享年52歲。班彪的一生,處于兩漢之際的復雜歷史形勢中,但他鼓吹“王命”,促進統(tǒng)一,于中國歷史上撰寫《史記后傳》,留下三賦,可謂不朽。《后漢書》作者范曄寫班彪一生后這樣評價:
“班彪以通儒之才,傾側(cè)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貞不違人,敷文華以緯國典,守賤薄而無悶容。彼將以世運未弘,非所謂賤焉恥乎?何其守道恬淡之篤也。”
通儒班彪離世,他的三個優(yōu)秀兒女開始登上中國文化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