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八九年以前,有一次家人出差回來,捎回來兩個青花瓷瓶,我被它們“雨過天青云破處,著般顏色錯將來”的美給驚住了。那是一種什么樣的藝術啊,只有藍白兩色的瓶身,卻通過無限的深淺濃淡,無限的點線塊長短粗細變化,勾勒出無盡的山水、草木、人獸等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而且那種視覺上無比和諧的藍白結合之美,那種圖案背后帶來的深秀,沉謐,悠遠,疏曠的意境,讓我想到只有《莊子》里的《秋水篇》秋水來臨時的美能夠能夠將它們表述: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span>
像欣喜的河神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我覺得天下最美的景色都融進了青花里。從此,一發(fā)不可收地愛上了這種神秘的中國瓷,開始相看兩不厭地購買和收集。
今年國慶節(jié)假日,在書店里看到霍華女士著的《恰如燈下故人——諦聽中國瓷器妙音》一書,對這位中國瓷器專家的博學和識見都很佩服,買下來學習拜讀,仿佛穿越了時光,一路踏上美的旅途。
來看下一霍華女士簡介,1956年7月生,1973年高中畢業(yè)。 1977年4月入南京博物院,先后在考古部、技術部C-14實驗室、保管部、瓷器庫房和文物征集部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古陶瓷,2002年通過國家文物局古陶瓷責任鑒定員資格考試。出版著作有: 《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清代官窯瓷器》、《名窯名瓷鑒賞》 、《恰如燈下故人》、《青花瓷》、《陶瓷述古》、與張浦生先生合著《青花瓷鑒定》。
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讓我們隨霍華女士一起來諦聽中國瓷器的美妙之音。
無限天地在其間
燒一把火,煉一團泥,就成了陶器。在自然界的風雨雷電水聲光影里,火是人類利用的第一種自然力;泥土,則是腳下的大地,地勢坤,厚德載物,是人類的大地母親。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陶器,而瓷器,則是華夏先人的獨創(chuàng)。
什么是瓷器?它和陶器有什么區(qū)別呢?瓷器是指以粘土為主要原料與其他天然礦物原料經(jīng)過粉碎、混煉、成形、煅燒等過程而制作成的產(chǎn)品,陶和瓷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原料和燒成溫度,陶器的原料是陶土,它不能承受1280度以上的高溫,在高溫下會坍塌變形,而瓷器的原料是瓷土和高嶺土,可塑性強,可以由人隨心所欲做成各種形狀,經(jīng)過1280度以上的高溫燒制而成,這就是二者的區(qū)別所在。
大約從公元前18世紀的夏代晚期,瓷器開始進入中國人的生活。2003年,在河南洛陽二里頭文化下層宮殿遺址(考古界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夏代晚期宮殿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一片原始青瓷殘片,時代為公元前18至15世紀,是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
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原始青瓷殘片(洛陽博物館收藏)
瓷器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原料又廣泛存在,加上中國人似乎對火和瓷土有著天生的駕馭能力,所以,從夏代晚期,中國人就拉開了中國瓷這出最美大戲的帷幕。
上海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戰(zhàn)國原始青瓷獸面鼎,這件原始青瓷是對青銅器的模仿,因為青銅器的造型和線條表達了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理想和統(tǒng)治者的威嚴與意志,具有震撼人心的獰厲神秘的感染力,但青銅金屬材質比較貴重,所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吳越貴族流行以原始青瓷禮器替代青銅器陪葬,而且模仿做成青銅器的樣子,其精美幾乎和真的青銅器一模一樣!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仿青銅戰(zhàn)國原始青瓷獸面鼎
成熟的中國瓷器始燒于公元1世紀的東漢時期,不僅對青銅器,包括玉器、漆器,金銀器也開始進行模仿,至清代時已可以模仿幾乎所有的物品,完全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而中國,也終于成了瓷國。
南京博物館收藏的仿玉器西晉青釉神獸尊
浙江臨安博物館收藏的仿金銀器唐代青釉褐彩云紋五足爐
南京博物館收藏的清代仿木釉瓷碗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官窯螃蟹花生核桃象生瓷
象生瓷海螺
象生瓷花生、山子
清朝乾隆間年的象生瓷,螃蟹、花生、核桃、菱角、栗子、石榴、桃等,形象亂真,充分表現(xiàn)出優(yōu)質資土的可塑性及陶人技藝與瓷釉的表現(xiàn)力。這種造型上無與倫比的可塑性,把天地萬物都凝于一體,縱橫五千年,方圓七大洲,由工匠們對多彩自然界的細微觀察,嚴格構思設,使用嫻熟的成型工藝燒制出來,它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人文的自然界,多么美妙和智慧啊。
我們對瓷器的欣賞,其實是對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贊嘆。
瓷中有我心
大千世界都可以入瓷,可是,人畢竟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世界不止是外在的自然,它同樣是人類內(nèi)在的心靈,心靈的所思所想,企盼,祝福,快樂,情趣也都紛紛融進瓷中,讓瓷器有了人的氣息。
在古陶瓷世界中,曾有兩個被遺忘的角落,一個是唐代長沙窯的青釉褐綠彩瓷,一個是宋金時期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彩瓷。
長沙窯即《全唐詩》中李群玉“石渚”詩中的石渚窯,為唐代著名瓷窯,窯址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銅官鎮(zhèn)石渚湖一帶,故又俗稱銅官窯。窯址于1956年發(fā)現(xiàn),1978年曾經(jīng)進行過試掘,1983、1999年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兩次對其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fā)掘,出土比較完整的瓷器近萬件。
長沙窯大致興起于“安史之亂”以后,至中晚唐發(fā)展到鼎盛時期,衰敗于五代。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國內(nèi)有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12個省、國外有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13個國家出土有長沙窯瓷器。特別是“黑石號”沉船上6萬余件長沙窯的驚世發(fā)現(xiàn),說明該窯既燒制當?shù)厝藗兤毡槭褂玫娜粘S么?,又是唐代生產(chǎn)外銷瓷的重要窯口之一。“黑石號”是指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一塊黑色大礁巖附近發(fā)現(xiàn)了唐朝時期的一艘沉船,又名為“Batu Hitam”,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沉船之一,因沉船地點附近有一塊黑色大礁巖,故被稱為“黑石號”。
“黑石號”沉船船只的結構為阿拉伯商船,裝載著經(jīng)由東南亞運往西亞、北非的中國貨物。出水船貨絕大多數(shù)為中國產(chǎn)品,尤以長沙銅官窯瓷器為大宗,達56500余件,占沉船全部瓷器近90%。其數(shù)量之巨,品相之精,藝術之美,舉世皆驚!因為出水長沙窯瓷碗上帶有唐代寶歷二年(826年)銘文,結合其他器物考證,沉船的年代被確認為9世紀上半葉。
“黑石號”沉船打撈圖
“黑石號”沉船復原圖
2002年,國內(nèi)文物界獲悉了“黑石號”的況情,立即引起高度關注。揚州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湖南博物館等文博單位提出了購買意向,但黑石號打撈文物開價4000萬美金,并提出寶藏必須整體購買,另外根據(jù)合約,探海公司拍賣寶藏所得必須與印尼政府分享,分配方案未達成一致,使寶藏未被推出拍賣。
新加坡“圣淘沙”機構(SentosaLeisure)先購買了被打撈文物的數(shù)年展覽權,隨后籌資購得這批貴重文物,被打撈文物于2005年完整落戶新加坡,最終未能被中國國內(nèi)購藏。
“黑石號”沉船送抵新加坡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收藏全部“黑石號”沉船長沙窯瓷器
還是看看國內(nèi)的長沙窯收藏吧:
長沙窯瓷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它的文字裝飾內(nèi)容特別豐富,形成長沙窯一道獨特的風景,用詩歌、格言、諺語作為裝飾是長沙窯的創(chuàng)造,它把人類的情感創(chuàng)作帶進了瓷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長沙窯瓷器上書有通俗詩或詩句近百余首,以五言詩為主,也有少量的六言詩和七言詩,從文字的筆鋒來看,是用毛筆書寫,字體多為行書,有少量的草書。詩文內(nèi)容包括離愁別緒、世態(tài)炎涼、倫理道德、處世哲學、男女情愛、商賈活動、邊塞征戰(zhàn)、山水風景、來往應酬等。
“春”字詩比較有名的,郭沫若先生曾經(jīng)對這首詩進行過較深研究,這首四句五言詩中有8個“春”字,詩文為:“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弄春聲”。
湖南博物館收藏的長沙窯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滿”詩文壺
它的風味源于六朝《吳歌》中的《子夜四時歌?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衫開?!?/strong>這些詩散發(fā)著情景交融的春天氣息,讀之即有春風撲面而來的美感。
詩文中反映男女婚戀情懷的詩文也比較多,如: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span>
長沙簡牘博物館收藏的長沙窯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詩文壺
長沙窯的自我宣傳意識非常強,為了推銷自己的商品,而將廣告用語題寫在器物上, 同時為了與顧客進行心靈溝通,用以促進產(chǎn)品銷售,也書詩瓷壺上:“買人心惆悵,賣人心不安。題詩安瓶上,將與買人看?!?/strong>這首詩惟妙惟肖地刻劃了買賣雙方的心理,詩文委婉將賣方同樣復雜的心情表述給買方,以起到溝通、交流直至相互信任的作用。
長沙窯瓷器上的詩文僅10余首在《全唐詩》中能找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詩,如“一雙青鳥子,飛來五兩頭。借問舡輕重,附信到揚州?!?/strong>
揚州博物館收藏的“一雙青鳥子”青釉褐彩題字壺
詩的作者有高適、劉長卿、賈島、白居易等,其余均出自民間,這些民間詩文的出現(xiàn),不僅大大提高了長沙窯的文化品位,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文學寶庫。
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長沙窯青釉褐彩“自如長信宮”詩文瓷壺
據(jù)研究長沙窯瓷器的專家們統(tǒng)計,歷年長沙窯遺址出土的帶題詩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復的詩文共60多首。每首詩一般只在1件器物上出現(xiàn),部分詩文在兩件、3件多至十幾件器物上出現(xiàn)。
湖南博物館收藏的長沙窯青釉褐綠彩獅座詩文瓷枕 長13.1cm、寬8.1cm、高7.3cm
這個獅座詩文瓷枕青釉、灰白胎,枕面和底座均成長方形,中1臥獅承托枕面,枕面為長方八角,兩端是褐綠彩六邊幾何圖案裝飾,中間部分用褐彩書七言絕句1首:“日紅衫子合羅裙,盡日看花不厭春。欲向妝臺重注口,無那蕭郎惱煞人。”此枕小巧玲瓏、造型別致、裝飾獨特,為長沙窯瓷枕中的極品。
長沙窯暫時介紹到這里吧,那些無比美妙的人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1000多年前長沙工匠們手中的土與火,共同留在了瓷器做成的時光里。
無獨有偶,我們再來看宋金時期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彩瓷,它把最美的宋詞元曲也融進黑白世界里了。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瓷器界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窯址在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的觀臺鎮(zhèn)與峰峰礦區(qū)的彭城鎮(zhèn)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窯。
現(xiàn)代磁州窯研究始于1918年巨鹿古城的驚天發(fā)現(xiàn)。當年,巨鹿出現(xiàn)罕見的旱災,人們挖井自救意外挖出了一座在地下掩埋了812年的北宋城邑——巨鹿古城(文獻記載北宋大觀二年巨鹿毀于洪水),并出土了大量的北宋古瓷。在隨后兩年多的時間里,當?shù)厝舜笏帘I掘古城遺址,出土的大量精美宋瓷令外國投資者驅之若鶩,掀起了搶購狂潮。世界各地的古董商、陶瓷學者逐鹿中原,大批巨鹿宋瓷因此流傳到世界各地。
1925年,英國學者霍普遜將生產(chǎn)這批巨鹿宋瓷(白地黑花瓷)的原產(chǎn)窯場首先冠以“磁州窯”稱謂,從此拉開了世界范圍內(nèi)磁州窯的研究大幕。此后,這一稱謂迅速為海內(nèi)外學者普遍認同,這就是“磁州窯”稱謂的由來。
磁州窯創(chuàng)燒于北宋中期,并達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xù)。磁州窯以生產(chǎn)白釉黑彩瓷器著稱,開創(chuàng)了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后景德鎮(zhèn)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其燒制的白地黑彩剔花梅瓶,在國內(nèi)是所知同類器物的最大件不多見器物之一,此梅瓶運用了磁州窯白地黑彩剔花裝飾技法,是磁州窯裝飾技法當中最為精湛的種類。在日本深受珍愛,稱其為“白地黑搔落”,是磁州窯藝術中最為名貴的品種,視為至寶。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磁州窯白釉黑花梅瓶
在巨鹿出土的大批磁州窯瓷器中,有許多瓷枕,以前人們總以為瓷枕很硬,把它們歸為陪葬的明器,而巨鹿遺址被發(fā)現(xiàn)后,這種看法改變了,轉而認為瓷枕就是人們?nèi)粘I钣闷?。李清照那首著名的詞“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中的玉枕就是瓷枕,就是夏季用來就寢的枕頭。
磁州窯產(chǎn)品中,與中國歷史上許多大文豪結緣的作品很多。唐代的李白、王之渙、張繼的詩;宋時的蘇軾、楊大元的詞;元代的陳草庵、馬致遠、白樸等名家的元曲,每每出現(xiàn)在磁州窯的瓷器上,盡顯風流。
蘇東坡《菩薩蠻》瓷枕
閑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閑花落。遲日恨依依。依依恨日遲。
夢回鶯舌弄。弄舌鶯回夢。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
蘇東坡《如夢令》詞文枕
該八角枕周邊為卷草紋飾,底部無釉,印有“張家造”戳記。枕面書《如夢令》詞一首:
為向東波(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這首詞是蘇東坡被貶黃州再返京都開封后,吐露出無盡感受的作品。“我的老朋友東坡呀,我走后沒人來過吧,大雪覆蓋的小橋了無人跡。春天來了,讓我歸去,耕犁一江的春雨”。
還有元代瓷枕上朗朗上口的元曲,也大放異彩:
陳草庵《山坡羊》元曲瓷枕
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路迢遙,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
得閑且閑,已過終年限,寧交別人上高竿,卻交別他人看。邯鄲長安,皆屬虛患(幻),論漁樵,一話間。江山自安,那里也,唐和漢。左難右難,枉把功名干,煙波名利不如閑,倒大無憂患。積玉堆金,無邊無岸,限來時,悔后晚。病患過關,誰救的,貪心漢。朝天子。漳濱逸人造。
長篇大論談論歷史興亡,嘆息昔日繁華如過眼云煙,,終成漁樵閑談,這也成了文學的另一種創(chuàng)作。
終歸了漢,始滅了秦,子房公到底高如韓信。幼年間進身,中年時事君,到老來全身,為甚不爭名,曾共高人論。石慶東原。
這首散曲否定功名富貴,表達出元代知識分子功成身退、趨利避害的人生哲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現(xiàn)實。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大詩人李白的詩,永遠是各種藝術爭相表現(xiàn)的內(nèi)容。
春將暮,風又雨,滿園落花飛絮。夢回枕邊云渡事,一聲聲道,不如歸去。
元代雜劇人物瓷枕
看,這時候的瓷器,簡直成了中華文化的載體,詩,詞,戲曲故事,小說人物,凡是人們喜歡的,心里想的,還有平時沒有說出口的議論,都化成了瓷,瓷也成了文化瓷,成了一方心靈世界。
最愛是青花
中國瓷器的發(fā)展,清朝時達到頂峰狀態(tài),由于琺瑯彩等新型工藝的發(fā)展,各種色彩已完全可以燒制,從而出現(xiàn)了金璧輝煌萬紫千紅的各式各樣瓷器。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琺瑯彩山人物紋綬帶耳葫蘆式瓷扁瓶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粉彩花卉紋瓷轉旋冠架
不知道為什么,我看到這些發(fā)展到極致的清代康雍乾瓷器,有一種十分不舒服的感覺,不僅不覺得好,反而覺得很難看,很丑陋。像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個清乾隆粉彩花卉紋瓷轉旋冠架,在我看來,簡直亂得毫無章法,各種顏色胡亂堆砌,再精雕細刻,再用盡心思,也是一種入目的丑。這也許與個人的審美眼光有關,至少于我,不喜歡清代紛繁到迷眼的瓷器。
我還是愛那一種干凈的白和藍,還是愛青花。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jīng)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fā)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wěn)定的特點。
珍藏多年的一個青花罐與一枚青花蛋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于青花瓷的濫觴期?,F(xiàn)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20余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1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1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1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1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確認了唐青花的產(chǎn)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xiàn)在元代景德鎮(zhèn)的湖田窯,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元青花瓷大改傳統(tǒng)瓷器含蓄內(nèi)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chuàng)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藍釉白龍紋盤
2005年7月12日在佳士得公司倫敦拍賣會上這件鬼谷下山青花罐,由倫敦古董商艾斯凱納齊以1568.8萬英鎊約2.45億人民幣競得,創(chuàng)下歷年來中國瓷器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1件拍賣價格在兩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中國瓷器藝術品。
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不同年代的不同青花鈷料都能很好地適應中國繪畫的各種題材。青花瓷器的繪畫用傳統(tǒng)的毛筆,以各種線條和點染、渲染來完成畫圖。明晚期,在裝飾題材方面完全突破了萬歷官窯圖案規(guī)格化的束縛,燒出了大批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的青花作品。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花纏枝花卉紋梅瓶,高53.1cm,口徑8cm,足徑16.5cm
南京博物館收藏的康熙青花萬壽紋尊,上面有1萬個壽字
清康熙時青花瓷器發(fā)展到了頂峰,1681年,康熙60大壽的時候,大臣們絞盡腦汁想著獻禮,其中有1件青花萬壽紋尊讓人驚嘆。1米多高的青花瓷瓶,胎體厚重,全器以青花書寫壽字,上口沿兩周共154字,側口沿和圈足外沿兩周共96字,器身橫排130輪,縱列75行,整整1萬個“壽”字,因此稱為萬壽瓶。每個壽字都不相同,有鳥蟲篆、大篆、小篆、奇字、鐵線、殳書(秦代的一種書體,多刻在兵器上)、九疊篆等字體,有的甚至以螺旋線條表示團“壽”。它們的排列橫平豎直,依照選型的曲線放大縮小,字字清晰,令人嘆為觀止。在皇權崇拜面前,真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啊。
說到藝術,有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的意思,我偏愛瓷器里的青花,這種藍白之美既像蔚藍的天空,又像湛藍的大海,還像綠藍的湖水,像綴滿星辰的靜夜,有種高貴、寧靜和清澈在里邊,我的目光觸及它便心生歡喜,“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賞青花如獨坐燈下,有故人萬里之外趕來相逢,此種妙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可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