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啪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_91精品91免费观看_99热精品国产女和黑人_青青草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

歡迎來訪 東昌府新聞網(wǎng)-聊城視音頻新聞門戶網(wǎng)站

手機網(wǎng)站  |   幫助中心

首頁 > 文藝天地 >菅曉慧談藝錄

為歷史繼絕學 從消逝到歸來的西夏

作者:東昌府新聞網(wǎng) 發(fā)表于:2018-08-22 10:42:56  點擊:

       

西夏王陵圖片

朋友們,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今天的56個民族統(tǒng)稱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我國的民族更多,有的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那些消失的民族也曾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煊爛地存在過,像之前我介紹過的羯族,鮮卑族等盡管已消亡,但仍然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經(jīng)歷了大唐盛世,我國又進入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即使北宋建立,也不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的朝代,在它的北方,并列存在著好幾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包括契丹,西夏,金,都與北宋同時存在。我們比較了解北宋,因為它是長期以來被我們奉為正統(tǒng)的中原政權(quán)。由于一些偏見,我們可能不太熟悉與它并存的那幾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

下面幾期談藝錄,我就給您講講您或許不太熟悉的這幾個政權(quán)。今天,首先給您講一個最神秘的王朝——西夏。

為什么說它是最神秘的呢?因為我國從前的正史二十四史里,還真沒有西夏史,后來統(tǒng)一中國的元朝為前朝修正史時,只修了宋、遼、金三國史,并沒有修西夏史,甚至僅僅滅國20多年,西夏國的痕跡,包括它的服飾、文字,語言,習俗都已茫然無人能知,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

直到上個世紀,也就是20世紀初,由于黑水城西夏文獻的發(fā)現(xiàn),終于逐漸揭開了遠去的消失了的西夏國的面紗,而西夏學也成為一門國際顯學。

initpintu_副本dsd.jpg   

4月份的時候,我在書店看到14本介紹西夏歷史的書,非常喜歡。5月份時收到愛心禮物,即是這套西夏書,進行仔細閱讀。今天我們就跟隨《西夏文明》這本書,走進這個神秘的王國。先來看作者吳峰云和楊秀山的簡介:

吳峰云,男,51歲,漢族,上海人,大學畢業(yè),19724月至19757月在西安市西北大學考古專業(yè)深造,19758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工作。歷任寧夏博物館文物考古工作隊副隊長、隊長,現(xiàn)任寧夏博物館副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研究中心學術(shù)委員。先后出版專著多部,主要有:《西夏簡史》、《西夏文物》、《寧夏古塔》和《寧夏民族古建筑》等。多年來,他親自主持田野考古發(fā)掘和文物普查、博物館文物陳列、館內(nèi)一級文物鑒定等項工作,是寧夏西夏考古發(fā)掘工作和西夏考古學的開創(chuàng)者與奠基人之一。楊秀山,寧夏博物員研究員,長期從事文物考古工作。《西夏文明》一書即為二人合著。  

image009.jpg

圖中左為吳峰云,右為西夏王陵博物館館長馬升林

 

西夏國的前生今世

西夏(公元1038—1227年) 是中國歷史上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創(chuàng)建者為夏景宗李元昊。

image011.jpg 

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

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guān)(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guān)(今甘肅環(huán)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22州,包括今寧夏及陜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nèi)蒙古部分地區(qū)。西夏共歷10帝,前后190年。與遼、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

一個立國將近200年的國家,其民族黨項族是如何起源的呢?現(xiàn)在最早的漢文文獻記載黨項為漢朝西羌的后裔。遠古以來,羌人就占據(jù)著青海湖周圍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黃河、大通河、湟水源頭附近的山地。南北朝末期(6世紀后期)開始活動于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當時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

《隋書?黨項傳》記載:黨項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余騎,小者千余騎"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yè),有戰(zhàn)陣則相屯聚,無徭賦,不相往來。牧養(yǎng)牦牛、羊、豬以供食,不知稼墻。也就是說早期的黨項人不事農(nóng)業(yè),衣、食、住皆仰賴畜牧,無文字歷法,以草木枯榮計算歲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黨項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須互相幫助,受到外族人傷害時,必須復(fù)仇,未復(fù)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類,直到斬殺仇人,才能恢復(fù)常態(tài)。此外,黨項人還特別崇尚白色,故自稱白高大夏國。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有千余家黨項羌人歸屬隋國。次年,黨項族領(lǐng)導(dǎo)人拓跋寧叢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肅臨潭縣境)請求內(nèi)附,隋朝授拓跋寧叢為大將軍。開皇十六年(596年)黨項首領(lǐng)進攻會州(今甘肅靖遠縣東北),兵敗紛紛降附,并遣子弟入朝謝罪,向隋朝貢。

唐初武德年間(618—626年)黨項相率歸屬唐朝。黨項羌中著名的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跋氏8個部落,此外還有黑黨項、雪山黨等部落,其中拓跋部落最為強大。

image012.jpg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唐朝南會州都督鄭元躊招諭黨項歸附,黨項首領(lǐng)之一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朝在其地設(shè)軌州(今四川松潘縣西),授細封步賴為刺史。其他黨項部落,亦紛紛響應(yīng),又設(shè)崌、奉、巖、遠4州,并以原來各部酋長分別擔任各州刺史。

image014.jpg 

西夏壁畫

貞觀九年(635年),唐下詔遣使開河曲地為16州,黨項內(nèi)附者34萬口。當時曾與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結(jié)為姻親的黨項拓跋部酋長拓跋赤辭,也在與唐作戰(zhàn)兵敗、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歸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設(shè)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歸附的部落首領(lǐng)作刺史,以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節(jié)制,封為平西公。

唐初崛興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國,日益向外擴張,北上并滅了吐谷渾,并侵襲威逼黨項羌。散居在今甘肅南部和青海境內(nèi)的黨項部落南遷,唐移靜邊州都督府至慶州(今甘肅慶陽縣),轄下的25個黨項州,也隨著一道遷徙。黨項族原住地為吐蕃占領(lǐng),留下來的黨項居民為吐蕃貴族所役屬,吐蕃稱這些人為弭藥。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吐蕃人取代早先吐谷渾在青海湖地區(qū)的地位,迫使眾多的黨項人逃離故土。唐廣德二年(764年),河北副元帥仆固懷恩自恃平定安史之亂有大功,對唐朝所給的待遇不滿,起兵反叛,并煽動黨項、吐谷渾等族叛唐作亂。朔方(駐今寧夏靈武縣西南)節(jié)度使郭子儀為了防范黨項等族受其煽動,建議唐王朝將居住在靜邊等6府的黨項遷到銀州(今陜西米脂縣西北)以北、夏州(今陜西橫山縣西)以東一帶居住;另將居住在寧朔州(今陜西榆林縣境)的吐谷渾遷移到夏州以西。唐代宗采納了郭子儀的建議,召黨項族大首領(lǐng)、左羽林大將軍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5人入朝,親自接見,并厚加賞賜,讓他們返回各自部落,安撫部眾。從此拓跋乞梅居慶州,號東山部;拓跋朝光居銀、夏,號平夏部。

唐德宗即位以后,擔心黨項族進一步強大,會危害到唐王朝的安全,于是下令禁止商人以牛、馬、軍器等物資和黨項族進行貿(mào)易。貞元十五年(799年),永安城鎮(zhèn)將阿史那思昧向黨項族索取駝、馬等物,并經(jīng)常對銀、夏一帶的黨項族進行騷掠,黨項不堪忍受,舉部渡黃河躲避。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唐復(fù)設(shè)宥州(今陜西靖邊縣西),以保護黨項,黨項得以遷回。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憲宗命太子中允李寮為宣撫黨項使。自此以后,黨項部落再度繁盛,遠近的商人都帶著貨物到該地與黨項族人民交換羊、馬等牲畜。

唐文宗太和、開成(827—840年)年間,該地藩鎮(zhèn)的一些統(tǒng)治者放任當?shù)睾缽姟⑸倘怂烈饴訆Z黨項族居民的羊、馬財產(chǎn),引起黨項居民的極度不滿,紛紛舉行起義。其中以靈州(今寧夏靈武縣西南)、鹽州(今寧夏鹽池縣北)一帶的規(guī)模最大,斷絕了交通,給唐朝統(tǒng)治者以有力的打擊。唐武宗為了平息黨項部民的反抗,多次下令安撫,并以侍御史崔君會、李鄂和鄭賀分別為靈、延(今陜西延安市)、麟(今陜西神木縣北)等地的安撫使。黨項族的起義逐漸平息。

唐末宋初以來,拓跋部和被稱為平夏部的夏州部落首領(lǐng),接受唐、宋封授的官職,并且入居州衙通過貢賜的方式,接受了漢族的物質(zhì)生活和文化。他們以這種特殊的地位,在對外作戰(zhàn)時召集各部落形成暫時的聯(lián)合。宋朝皇室也通過他們來控制黨項各部落的對外擄掠。

image017.jpg 

西夏伎樂飛天(彈箜篌) 敦煌 55

宋朝初建,夏州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彝殷即附宋,并助兵對北漢作戰(zhàn)。宋朝亦對夏州李氏政權(quán)實行羈縻統(tǒng)治。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傳至李繼捧,發(fā)生了黨項貴族內(nèi)部爭奪權(quán)位的斗爭。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繼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獻夏、綏、銀、宥、靜5州之地。宋封李繼捧為彰德軍節(jié)度使,留居京城,黨項族內(nèi)部由此引起了急劇的分裂。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采納部下張浦的建策,率領(lǐng)貴族逃入夏州東北300里的地斤澤,抗宋自立。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北宋惟恐黨項人居城自雄,下詔毀了黨項都城統(tǒng)萬城,將20萬黨項人遷到綏、銀等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橫山、米脂、綏德一帶。從此,黨項族便居于銀、夏、綏、宥、靜5州。至此,擁有近600年歷史的統(tǒng)萬城漸漸沉寂在毛烏素沙漠之中。

宋太祖趙匡胤削奪藩鎮(zhèn)的兵權(quán),引起拓跋李氏的不滿。雖然他們一開始服從宋的命令,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李德明時,依附宋朝,轉(zhuǎn)而對回鶻、吐蕃部落展開大規(guī)模的攻掠,極大地加強了黨項奴隸主貴族的力量,擴展了統(tǒng)治的領(lǐng)域。  黨項割據(jù)政權(quán)經(jīng)李繼遷之子李德明一代的休養(yǎng)生息,已經(jīng)具備了立國的基礎(chǔ)。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拋棄了唐太宗李世民賜予祖上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后幾年內(nèi)李元昊建宮殿,立文武班,規(guī)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仿漢字創(chuàng)制西夏文,并匯編字書12卷,定為國書。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10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

image018.jpg 

西夏王陵李元昊紀念像

西夏建國后,黨項族的勢力不斷發(fā)展,其疆域方圓2萬余里,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guān),北控大漠。今內(nèi)蒙古阿拉善戈壁與鄂爾多斯草原及西部的巴盟、包頭一帶,皆屬西夏所轄。

李元昊成為西夏的開國皇帝,此后,又傳位9帝,一共10位皇帝,加上追封的兩位,西夏國共12帝。

image020.jpg 

公元1115年金朝興起,北宋,大遼,西夏三國鼎立的局面被破壞,遼朝、北宋先后被滅,西夏經(jīng)濟被金朝掌控。漠北的蒙古國崛起,6次入侵西夏,最后于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絕學研究的開始

上一段落西夏國的前生今世中,我介紹了黨項民族的起源乃至最終建立自己的國家,并且介紹了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李元昊這個人很了不起,在正式稱帝建國前,李元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執(zhí)政措施。首先廢除唐、宋給黨項王族拓跋氏的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號兀卒,意思是青天子。10323月,李元昊向境內(nèi)黨項部族下達了禿發(fā)令。他率先自禿其發(fā),即剃光頭頂,穿耳戴重環(huán)飾。強令部族人民一律執(zhí)行,限期3日,有不從者處死。一時黨項部民爭相禿發(fā)。

image022.jpg 

李元昊的禿發(fā)令發(fā)式 

image024.jpg

李元昊禿發(fā)像

大家看看李元昊的禿發(fā)樣式,是不是覺得比較丑呢?的確不是太好看,但李元昊貴為皇帝,一心要創(chuàng)造自己的民族特色,也許,對他來說美丑倒是其次的問題,首要的是自己的特色。加上他嚴酷的不從者處死的法令,所以,一時間西夏國男子的發(fā)型都成了這個樣子。

李元昊在位10多年,因為心狠手辣,搶了自己的兒媳為妃,被兒子寧令哥殺死,而寧令哥也因為弒父被殺,李元昊的兒子李諒祚繼位成為西夏的第二位皇帝,李諒祚和父親截然相反,他積極推行漢化,又改回姓,同時廢除禿發(fā)令,這種難看的發(fā)型也就很快消失了。

前面我們說過,為了最大限度地產(chǎn)生自己黨項民族特色,李元昊還創(chuàng)作了本民族的文字,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書面語言,李元昊十分重視本民族的文字創(chuàng)制,他在戎馬倥傯中,親自籌劃和主持創(chuàng)制文字的工作,命大臣野利仁榮等整理演繹,編纂成12卷。有的史書記載稱之為蕃書。李元昊下令尊為國字頒行,凡紀事盡用蕃書。又設(shè)立蕃字院,以傳授學習,推廣使用。在對遼、宋朝往來的文書中,都使用蕃書漢字兩種文字書寫。

李元昊領(lǐng)導(dǎo)下創(chuàng)制的西方夏文字是什么樣的呢?這種文字的創(chuàng)制借鑒了漢字的形制,在構(gòu)成上可分為單純字和合體字兩大類。其筆畫多在10畫左右,撇、捺等斜筆較多,結(jié)構(gòu)均勻,格局周正,有比較完整的構(gòu)成體系和規(guī)律,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即先創(chuàng)造了一些文字元素,即我們常說的字根或母字,然后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

image026.gif 

image028.gif

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采用文字元素創(chuàng)字外,絕大部分是合成造字。西夏文字創(chuàng)制后,元昊即下令推行國內(nèi),詔令國民悉用蕃書。以法令的形式確立了西夏文的地位,并于建國初期設(shè)立蕃字院,選拔西夏貴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傳播,因此西夏文字很快就在西夏國中通行。西夏滅亡后,西夏文字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數(shù)黨項后裔還在使用,此后便被歷史所淹沒,變成了一種死亡的文字。

image029.jpg 

1804年,中國歷史上普普通通的一年。然而,一個突如其來的發(fā)現(xiàn),這一年被永久地烙在人們的記憶中。晚清時期著名史地學家張澍與朋友游覽甘肅武威縣城北隅的清應(yīng)寺,發(fā)現(xiàn)了舉世聞名的涼州護國寺感通塔碑,又以其淵博的學識,考證出石碑為西夏時期所立。從此,消失了數(shù)百年的西夏文字,開始被中外近現(xiàn)代學術(shù)界所識別,但是,當時并沒有人能認識這種文字,真正認識西夏文字時要等到《番漢合時掌中珠》字典的出現(xiàn)。

image031.jpg 

感通塔碑

西夏自己的文字創(chuàng)制出來后,為便于認讀和翻譯,1190年,即西夏干佑庚戍二十一年,黨項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雙語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此書為木刻本﹐蝴蝶裝﹐共37頁。序言有西夏文和漢文兩種﹐內(nèi)容相同。謂不學番言﹐則豈和番人之眾﹔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數(shù)。表明編纂目的是為了便于番(黨項)﹑漢相互學習對方語言。書中每一詞語都并列4項﹐中間兩項分別是西夏文和漢譯文﹐右邊靠西夏文的漢字為西夏文注音﹐左邊靠漢譯文的西夏文為漢字注音。

image033.jpg 

《番漢合時掌中珠》原件目前收藏在原蘇聯(lián)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并不在我國。20世紀初時候,晚清政府搖搖欲墜,列強紛紛入侵中國,他們打著科學考古的名義從我國掠走了大批珍貴的文化資料。1908年,一支由科茲洛夫帶領(lǐng)的沙俄考古探險隊來到我國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蘭庫布鎮(zhèn)東南25公里的荒漠之中,聽當?shù)厝酥v起這里有一座被沙漠掩埋了的古城黑水城的故事,得知此地埋有大批珍寶,便在黑水城,蒙古語稱哈拉浩特的地方進行了盜掘。此后,1909年科茲洛夫又再次帶隊盜掘,其中就包括這本《掌中珠》。1914年,英國人斯坦因也率探險隊來到黑水城,盜走大批文物。3次瘋狂盜竊,俄羅斯人科茲洛夫從黑水城盜掘的文獻有舉世聞名的西夏文刊本和寫本達8000余種,還有大量的漢文、藏文、回鶻文、蒙古文、波斯文等書籍和經(jīng)卷,以及陶器、鐵器、織品、雕塑品和繪畫等珍貴文物。英國人盜走的文物包括漢文文書230件,西夏文文書57件,還有許多珍貴圖畫。

image035.jpg 

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

1909年俄國人科茲洛夫從黑水城盜走《掌中珠》1912年, 大學者羅振玉在日本會見當時的彼得堡大學教授伊鳳閣,得見《掌中珠》一頁,深知該書的重大學術(shù)價值,次年即向伊鳳閣借得《掌中珠》9頁,付諸影印,始在學術(shù)界流傳,但尚不過全書的1/4。1922年, 伊鳳閣到天津,羅氏又借得全書照片,即命其子羅福成校理抄寫,1924年由貽安堂經(jīng)籍鋪作為《絕域方言集》第一種刊行于世,這便是后來流通較廣的羅抄本。數(shù)十年來,由于俄方面一直未將《掌中珠》全部原件發(fā)表,后人的研究就不得不以羅抄本為據(jù),學者每以不見全豹為憾。上個世紀70年代末,美國學者陸寬田訪蘇,在列寧格勒東方學研究所攝得《掌中珠》全部,歸國后進行了初步整理研究,1982年以《合時掌中珠》為書名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刊布,書后附有《掌中珠》全部原件影照,陸寬田將其分為A本和B本。至此,湮沒約800年的《掌中珠》原件終于重見天日。

感通塔碑和《掌中珠》的發(fā)現(xiàn),不僅使已經(jīng)無人知曉的黨項族人的書面語言——番書得以破譯,也吸引了大批國內(nèi)語言文字學、歷史學、民族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開始研究西夏,他們用畢生精力,投身到一個史料匱乏如大海撈針般的學科領(lǐng)域——西夏學。這個領(lǐng)域如今被國際學術(shù)界稱為絕學

 

東方金字塔——西夏王陵

image037.jpg 

埃及金字塔舉世聞名,那里藏著神秘的古代埃及文明,吸引了全世界眾多的旅行者。咱們中國有一處地方被譽為東方金字塔,她就是坐落于我國西北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

image039.jpg 

西夏王陵

image041.jpg 

20世紀70年代初,寧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銀川市以西約45公里的賀蘭山下進行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那里有一片規(guī)模宏大的古墓群,并刻有西夏文字的殘碑,原來,它就是西夏王朝的皇陵!

西夏王陵范圍很大,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總面積達50多平方公里,分布有帝王陵9座,皇帝貴臣的陪葬墓250余座,從賀蘭山上往下俯看,真是巍峨壯麗,蔚為大觀!西夏自公元1038年稱帝建國,至1227年被成吉思汗率領(lǐng)的蒙古大軍所滅,立有10主,加上追封的兩位,共有12位名義上的皇帝,除去最后一位皇帝舉城投降后被殺不會有陵墓存在外,陵區(qū)應(yīng)有11座帝陵,但目前發(fā)現(xiàn)9座,缺少的兩座已被夷為平地還是根本沒埋葬在陵區(qū),目前不得而知。

西夏王陵按時代先后從南向北排列,排在最南端前后距離相近、形制基本相同、大小規(guī)模相差無幾的兩座陵,專家認這是李元昊祖父李繼遷的裕陵及父親李德明的嘉陵,這兩座陵之后,建筑規(guī)模較大,形制多呈圓形的,則是李元昊的泰陵。

專家認為,平原起冢的一行,為第六代皇帝以前的陵墓,依山為陵的一行,為西夏后三代皇帝的陵墓。每一座陵園都由闕臺、碑亭、角臺、外城、月城、內(nèi)城、獻殿、陵臺等幾部分建筑組成,每一座陵臺都是具有佛教含義的5層或7層密檐式實心塔。這種形式在中原地區(qū)從未出現(xiàn),為什么會建成這個樣子呢?因為建立西夏的黨項民族篤信佛教,西夏歷代皇帝對佛教推崇備至,他們希望死后能夠像佛祖和高僧一樣輪回轉(zhuǎn)世,因此把陵臺修建成浮屠的形式。

image043.jpg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西方夏王陵對外開放后,至今已有數(shù)百萬人前往參觀,無不為王陵的壯美而震驚!一位日本游客驚呼為東方金字塔!

西夏王陵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其中距8號陵兩三公里的101號陪葬墓出土了兩件國寶,鎏金銅牛和圓雕大石馬。銅牛身長1.2米,重188公斤,銅鑄空心,外表鎏金, 鎏金銅牛由青銅鑄造而成,中間是空心,牛頭微昂,雙角彎曲,鼻梁高起,橢圓形雙耳橫張,二目圓大作遠眺狀,周身飽滿強健,跪臥的姿勢生動,猶如活物。兩只牛角彎出優(yōu)美的弧度,4腿呈內(nèi)屈跪伏狀,全身散發(fā)出柔和的金光。

在金屬稀缺的西夏時代制造這樣一只體量龐大的鎏金銅牛,既能反映出當時青銅制造工藝的超高水準,又體現(xiàn)了西夏人對牛的崇拜。當時,西夏人過著游牧和農(nóng)耕相結(jié)合的生活,牛在人們的生產(chǎn)過程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可以說牛是西夏人的圖騰。

 

這件圓雕大石馬,質(zhì)地為白砂石質(zhì),長133厘米,寬38厘米,高70厘米,重355公斤。四肢屈膝跪臥,馬頭稍垂,頸部呈彎曲狀,瞪目立耳,馬鬃整齊流暢地披散在脖子上,身體肥壯渾圓,比例勻稱,線條簡潔凝練,姿態(tài)雄健,雕刻手法十分細膩,生動地再現(xiàn)了西夏馬的形象,屬于西夏石雕藝術(shù)的精品。

鎏金銅牛和圓雕大石馬現(xiàn)在是寧夏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也是我們的國寶。

 

黨項人去向何方

朋友們,我前面講到,西夏王朝同時并存于北宋,大遼,金,南宋等政權(quán),后來的時候,這些政權(quán)都被雄起于漠北的蒙古黃金家族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給滅掉了,西夏滅亡的時間為公元1227年。

image048.jpg 

蒙古滅亡西夏

蒙古軍隊在1205122720多年中6次攻打西夏,遭到西夏人的頑強抵抗,甚至成吉思汗本人也在出征西夏時受箭傷最后導(dǎo)致死亡,最終占領(lǐng)西夏后,蒙古人對黨項族人進行了殘酷的屠殺和鎮(zhèn)壓,發(fā)誓殺盡西夏人,滅絕西夏文化,以致后來的元代統(tǒng)治者在給前代修史的時候只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而未修西夏史。

但對于一個民族來說,不可能被斬盡殺絕,一些黨項人投降了蒙元帝國,元朝成立后,不少黨項貴族還在中央和地方為官。當時,蒙古統(tǒng)治者把全國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4個等級,黨項人就位于第二等級的色目人中,稱為唐兀唐古詩人。由于黨項族人在元朝的社會地位僅次于蒙古族人,在元朝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領(lǐng)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元代不足百年,至元朝末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huán)境的變遷,黨項人漸漸摒棄了本民族的文化、習俗和信仰,隨波逐流或入鄉(xiāng)隨俗,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那些西夏文字,也變成天書,無人能夠認知,失去了民族風俗和語言文字的黨項族,同時失去了自己的民族之魂,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真的消亡了。

image050.jpg 

黨項民族消亡了,但黨項人最終去向了哪里?據(jù)專家考證,他們大約去了3個地區(qū)。

一、逃往黨項族的發(fā)源地。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領(lǐng)的蒙古大軍攻克西夏都城中興府,迫使西夏末代皇帝李睍舉城投降,對頑強抵抗的黨項族人進行屠殺,為躲避蒙軍的殺戮,一批黨項人沿唐代其先祖大遷徙時的路線,向黨項民族最初游牧狩獵的川藏地區(qū)逃亡,如今居住在四川木雅地區(qū)的藏民可能就是西夏滅亡后逃回發(fā)源地的黨項族人的后裔,據(jù)西藏文獻記載,當初逃亡的一部分人繼續(xù)西移,有的進入了西藏,有的越過喜馬拉雅山,進入了尼泊爾,印度等國。

image052.jpg 

西夏末代皇帝李睍

二、留居西夏故地。蒙古大軍滅亡西夏時,不少黨項人隱名埋姓逃進了深山老林或者偏僻的鄉(xiāng)村牧區(qū),政局穩(wěn)定后,這些四處躲藏,幸免于難的黨項居民又陸續(xù)回到了原居住地。部分黨項族人融入了蒙古族,也有的融入了漢族,還有一部分信仰了傳入中國不久的伊斯蘭教,融入了回族?,F(xiàn)在陜西榆林地區(qū),居住著數(shù)以萬計的姓居民,雖已完全漢化,但其先祖,是黨項拓跋氏。

三、遷居中國內(nèi)地。一些元初為官的黨項貴族,和另外一些被征調(diào)入伍的黨項平民,這些人的后裔散居在河北,山東,安微,四川,云南等地,摒棄了故有的文化和習俗,與當?shù)孛褡迦跒橐惑w。

image054.jpg 

黑水城出土雙頭佛像  收藏于俄羅斯圣彼得堡東方研究所

西夏學自黑水城西夏文獻的發(fā)現(xiàn)而興起,誕生1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不斷有新的西夏文物出土,西夏研究每年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進展。西夏是中國的西夏,上個世紀初文物大流失的情況再也不會出現(xiàn),這個中國歷史上的神秘王朝700多年后重新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在祖國美麗的西北邊陲,它就像一個漸漸拂去面紗的美好女子,告訴我們,曾經(jīng)有200年的光陰,中華大地上一個崇尚白色的古老民族,演繹著白高大夏國的傳奇。

image056.jpg 

西夏王陵3號陵出土的迦陵頻迦頭像  收藏于西夏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