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紀(jì)念館全景
青云譜外景
朋友們,一想到我今天寫要的這篇談藝錄,一想到要談一談八大山人,我的心情就一陣陣激動。
對于八大山人,我已想動筆很久,但每次一想到他,就有一種不敢動筆的敬畏,覺得自己寫不出他,寫不對他,寫不全他,寫不是他。但是,他又是那樣深深地吸引我,讓我欲罷不能,欲舍不斷。中國古代畫家那么多,比他名氣大,比他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價格高的多得是,但比起八大山人,都不如他的作品震撼我的心靈。我一看到他的作品,就仿佛被電流擊中,那種震顫讓我久久不能平靜,讓我驚奇世上竟有這樣的畫,它就是活生生的生命,就像人一樣,有悲有怒有怨有恨有空寂有蔑視有倔強(qiáng)有輕狂!它完全就是一個人的世界,人的生命場!
對于繪畫,我是個門外漢,不敢說自己的眼光如何,但是,我相信直覺,相信一幅畫如果通過視覺沖擊了我的心靈,我就說它是好畫,就喜歡。宋徽宗趙佶的畫,世所公認(rèn)的無價珍寶,但我不喜歡那種細(xì)致入微也許是傳神的寫實風(fēng)格,像照相機(jī)一樣原封不動真實記錄花鳥魚蟲,所以,他的畫再好,我也不喜歡。倒是他的瘦金體書法,風(fēng)棱傲骨,錚錚有聲,我喜歡。八大山人的畫,讓我看到的第一眼,就震顫,不能自已,沒有任何抵抗力地失去了鎮(zhèn)靜。我完全倒在了他的畫前,一見鐘情,情一往而深深地迷戀。
那么,就試著談?wù)勊?,因為這份深情的喜愛。
八大山人,就是朱耷(1626-約1705年),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本名朱統(tǒng)托,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等,漢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quán)的九世孫。明亡后削發(fā)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譜道院。八大山人是弋陽王七世孫,父親朱謀覲,擅長山水花鳥,叔父朱謀也是一位畫家,著有《畫史會要》。朱耷生長在宗室家庭,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shù)陶冶,加上聰明好學(xué),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小時候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
最早見到八大山人這個名字,還是上個世紀(jì)九十年代初期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這本書風(fēng)行大江南北的時候。秋雨先生一向為我尊敬,他的許多作品膾炙人口,影響了我對中國文化山水的認(rèn)知。我記得書中說有一年秋雨先生招收研究生,面試時要學(xué)生談?wù)劙舜笊饺?,不少學(xué)生把他當(dāng)成了八個人,鬧出了很多笑話。當(dāng)其時,我是第一次聽說八大山人,第一次從秋雨師文章中知道了八大山人是一個人,是一個畫家。明明是一個人,為什么要叫八大山人?是故意引起人的誤會嗎?還是有什么別的意圖?因為喜歡秋雨師,對秋雨師喜歡的畫家也開始留意,想看看這是怎樣一個人,以致讓秋雨先生招研究生時都要談一談。
終于有一天,看到了八大山人的畫作??吹降牡谝谎郏查g被擊中,完全同意了秋雨先生“承啟大師八大山人不僅影響中國300年,也是未來中國文人的精神范本”的評價。
話題扯得有些遠(yuǎn),還是回到八大山人本人來吧,回到我今天要談的一本書《八大山人畫傳》。通過這本書,我們一起來破解八大山人之謎。
這本書是原寧波文化局副局長周時奮的著作,而且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時候作者竟然被誣諂而失去自由身陷囹圄!當(dāng)然,誣諂他的高位貪官黃興國也已鋃鐺入獄,但周時奮老師卻于2012年64歲去世,這還是一個創(chuàng)作的年齡,可惜離開了他熱愛的人世間。周時奮被譽(yù)為寧波第一才子,他可不是枉擔(dān)了第一的虛名,而是實實在在有大才的畫家,作家。從年輕時在南京軍區(qū)當(dāng)兵后從事美術(shù)創(chuàng)作,作品多次參加全軍、軍區(qū)美展,有5幅作品被軍事博物館收藏,并出版過兩本連環(huán)畫。退役后,先后在曲藝隊、展覽館、劇團(tuán)、報社任演奏員、美工、攝影、編輯等職。1985年37歲的他開始轉(zhuǎn)入寫作——寫小說、寫劇本、寫歷史題材的報告文學(xué),壯懷激烈,文風(fēng)強(qiáng)健,動輒萬言一揮而就。199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屋檐聽雨》,至今已出版散文類、畫傳類、文史類、地方文化類、工商類等作品46部,待出的書稿還有10多部,真正是著作等身,為寧波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當(dāng)代才子寫前代才子,心心相通,更能理解,更能解讀。
周時奮
這本書前邊有序章“謎一樣的八大山人”,后邊有尾章“江雪”,正式內(nèi)容共分七章,分別是“逃亡”、“山隱”、“燈社”、“耕香院”、“臨川”、“北蘭寺”、“寤歌草堂”、全面介紹了朱耷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歷程,還有對他各個時期作品特征的深入分析。
讓我們平復(fù)一下心情,跟隨周時奮先生進(jìn)入八大山人的世界。
逃亡與山隱
公元1644年,在中國的王朝紀(jì)年中是明崇禎十七年。這年春天,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了北京城,破城前夕,明朝的第17個皇帝朱由檢吊死在宮城后面的煤山上,山海關(guān)總兵吳三桂打起“復(fù)仇”的旗號,大開關(guān)門放入清兵,“大順軍”被滿洲的鐵騎驅(qū)逐出了京城,山河從此易主。
明朝的滅亡對朱氏子孫來說無異于一場天迸地裂的災(zāi)難,此時的朱耷正值19歲,當(dāng)這個消息傳到南昌弋陽王府時已是初夏,世事巨變,何去何從?不斷有壞消息傳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引起了朱家人極大的恐慌,大家開始做疏散的準(zhǔn)備。
“孩子,你的責(zé)任是遣散家人,隱姓埋名,保留一線血脈,一縷香火?!敝燹堑母赣H,老王爺臨終時交待兒子。
朱耷急速地刷開一幀宣紙,胡亂抓起父親用了大半生的一桿斗筆,用父親留下的最后一灘宿墨,以極為遒勁的筆力寫了一個大大的“啞”。
這個“啞”字,完全改變了朱耷的人生。
從這天起,朱耷不再說話,只用手勢和辱語與人交流,甚至不再理會別人的說話。以“啞”的方式生存,從此無話可說。
緊接著清兵進(jìn)入南昌城,朱耷帶領(lǐng)妻子兒女于逃難途中失散,朱耷在南昌西南40里處的伏龍山中隱居。
“愧矣!微臣不死;
哀哉!耐活逃生?!?/span>
清兵入關(guān),發(fā)布薙發(fā)令,國民盡使剃發(fā),不然則為叛逆,留發(fā)不留頭,留頭不留發(fā)。悲憤的朱耷選擇了遁入空門,來到一座荒山古寺,索性剃個干凈。至此,國破家亡的朱耷剃度成了“法崛”和尚。
1649年,順治皇朝的第五個年頭,南昌城里出現(xiàn)了一個瘋和尚。他一會兒伏地痛哭,一會兒仰天大笑,哭之笑之,喜怒無常。一會兒又突然瘋瘋癲癲說,“火太熱了,太熱了”,說著就把自己的衣服脫個精光,說些誰也不懂的話。
他,就是朱耷。
朱耷畫像
燈社與臨川
南昌城東南140里,有個十分著名的佛寺“介岡燈社”,1653年,朱耷來到這里,他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來求佛法。寺中弘敏禪師為他賜法名傳綮,至此朱耷安于燈社的宗教生活,開始了他的繪畫之路。
繪畫是一種多方面的體驗,不論畫什么 ,就在筆墨的轉(zhuǎn)折、頓挫、正側(cè)、速滯、逆順、點染、勾皴、虛實、濃淡、干暈、純雜,于無數(shù)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效果變化中,盡情地發(fā)揮、創(chuàng)意、體驗、嘗試、寄寓、隱藏、明示、暗喻自己的情感世界,可以平靜,也可以排山倒海,與人對話,對自己對話,也可以“我心無人知”地孤獨。
孤獨直逼靈魂,它可能使人因孤寂而消沉,也可能使人格更加凸兀,人性更加孤傲。在燈社的8年,朱耷研習(xí)《八大人覺經(jīng)》,此經(jīng)是后漢安世高所譯,全文只有371字,勸諭人們安貧守道,隨遇而安,尋找自我解脫,對朱耷日后取名八大山人有重要影響。從此,傳綮一邊靜心修禪,一邊借畫抒情,此時的畫作結(jié)為《傳綮寫生冊》。
傳綮離開燈社后,來到奉新縣的耕香院繼續(xù)求佛,后來,受臨川知縣胡亦堂邀請參加他新建的“夢川亭”落成典禮,臨川是著名戲劇大師湯顯祖的故鄉(xiāng),胡知縣建立“夢川亭”來紀(jì)念這位創(chuàng)作了臨川四夢的偉大戲劇家。朱耷在這里度過了一段悠閑的日子,日后文人聚會,有人念起朱明故國,盡管身披僧袍,朱耷的心卻如油煎一般。袈裟使他不能自由地思想和行動,湯顯祖以情入世的思想?yún)s呼喚他有所作為。他把自己反鎖在屋子里,不見任何人,積郁多年的情緒憤然突出,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蘸飽了最濃墨汁的筆突然向白紙掃去,那黑色還不夠濃烈,遠(yuǎn)不能發(fā)泄他對這個世界的憤恨,他只能拿起硯臺,用整硯的墨汁向著白紙潑瀉,然后用筆縱橫掃滌。濃烈的墨在白色的宣紙上滲化,他向墨痕上滴進(jìn)去幾滴清水,啊,多么奇妙呀,濃濃淡淡,變化無窮,他第一次感到潑墨的奇妙與力量。渾厚,濃烈,丑陋,扭曲,簡練,單純,變化,呼應(yīng)……終于找到了!這些年來,他對自己胸臆中那團(tuán)積郁的全部感覺,終于找到了!這才是我,畫中的傳綮,個山,刃庵,雪衲,那畫中的屬于我的精神。
把僧袍脫掉,撕掉,燒掉。
朱耷大笑起來,哈哈,他好高興。
他忽然又大哭起來,伏在地上哭泣。
他在市肆之間狂亂地穿行,跳躍著,胡亂地唱著,哭著,走出臨川城,一路向南昌。
螃蟹
北蘭寺與寐歌草堂
從臨川回到南昌的的朱耷,已不再是和尚傳綮了,而是一個新出現(xiàn)的瘋子。他東游西蕩,有一餐沒一餐地到處流浪,一會兒哭,一會兒笑,高興的時候就畫畫。瘋子畫家的事傳開了,家里的侄子發(fā)現(xiàn)了他,把他接回家。1681年,朱耷在自己的畫作上開始署名“驢”,“驢屋”,“驢年”,“個山驢”。這一年,他56歲,他的畫風(fēng)倏然一變,開始走向成熟。
1682年,對“驢先生”朱耷來說,是個人藝術(shù)史上的重要一年,他以前的全部思考,探索和體會,突然找到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少和簡單。南昌上有座北蘭寺,朱耷在那里看到了一塊凈土,在北蘭寺附近租到了一間房子,安了一個家,稱為寐歌草堂。
1684年春天,朱耷連續(xù)作了不少畫,集為一冊成為《書畫對題冊》,畫風(fēng)奔放,簡練,意在毫先,了了數(shù)筆,意味無窮,一種屬于他才具有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漸漸出現(xiàn)了。少,一是描繪的對象少;二是塑造對象時用筆少。每每一條魚,一只鳥,一只雛雞,一棵樹,一朵花,一個果,甚至一筆不畫,只蓋一方印章,便可以構(gòu)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可以說少到不可再少了的程度。朱耷的“少”可謂前無古人,后難有繼者。
瞑鳥
蝦
鱖魚
少,也許能有人做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貧,少而不單調(diào),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過少而給讀者一個無限的思想空間,這是難有人做到的,朱耷不但為水墨寫意畫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前景,而且也創(chuàng)造了人們對水墨寫意畫的新認(rèn)知。
“山人舊是緇袍客,忽到人間弄筆墨”,這是朱耷的朋友羅牧送給他的詩中的兩句。朱耷吟著吟著哭了,開始把“八大山人”的印章,蓋在《書畫對題冊》上。
從此,他就是八大山人了。朱耷60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仿佛“哭之”、“笑之”字樣,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從此,中國的畫壇上產(chǎn)生了一位叫做八大山人的偉大畫家!八大山人的作品以象征手法抒寫心意,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qiáng)之氣。
1705年,八大山人已是79歲的老人。他在寐歌草堂經(jīng)歷了十年的風(fēng)雨,已是老態(tài)龍鐘,仍在用著病體作畫。當(dāng)時詩人葉丹曾作《八大山人》詩一首,描寫他在這里的生活情況,“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叢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志,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yè)在,零落種瓜人?!?/strong>朱耷就是在這所草屋中度過了他孤寂、貧困的晚年,80歲時去世。
青云譜八大山人紀(jì)念館
在周時奮的這本書中,沒有提到今天八大山人紀(jì)念館青云譜之事。但據(jù)多方考證,朱耷36歲時,想“覓一個自在場頭”,找到南昌城郊15里的天寧觀。就在這一年,他改建天寧觀,并更名為“青云圃”。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狀元戴均元將“圃”改為“譜”,以示“青云”傳譜,有牒可據(jù),從此改稱“青云譜”。
1957年青云譜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1959年辟為八大山人紀(jì)念館,陳列八大山人書畫作品。這里要特別感謝余秋雨先生,因為他的影響力,因為他來到南昌青云譜古道觀,寫下了評價八大山人的文章,當(dāng)?shù)卣煊?/span>30年前在青云譜古道觀修葺了現(xiàn)今的八大山人紀(jì)念館,從此作為中國藝術(shù)史上的一座坐標(biāo),矗立在那里。
在這里,我想發(fā)句“牢騷”,咱們國家對藝術(shù)家建立的紀(jì)念館太少了,也許是因為長期提倡文以載道和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緣故,我們紀(jì)念的常常是一些文學(xué)成就高和政治地位高的人,而對藝術(shù),對繪畫及音樂有大成就的人則往往忽視,很少建立紀(jì)念館所懷念他們。藝術(shù)是全世界的通碼,不管你使用的語言如何不同,不管你所在的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治體制,繪畫和音樂完全可以將它們打通,一幅名畫,一支名曲,只要你耳聰目明,你就可以欣賞,就可以懂它。我們悠久的歷史中誕生了多少著名的畫家啊,他們的作品又帶給歷代的人們多少享受啊,可是,你可曾見過幾座屬于他們的紀(jì)念館?至于音樂,更是咱們國家的短板,五千年文明古國,我們知道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我們知道嵇康臨死前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的《廣陵散》,我們還知道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度,我們竟沒有產(chǎn)生記錄這些曲子的樂譜!竟沒有載體能夠記錄它們!我們只有宮商角徵羽的音調(diào),輕攏慢拈抹復(fù)挑的指法,而沒有線譜或者簡譜,無法讓人一看到譜子就能唱出來的音符!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至于古代音樂家的紀(jì)念館,更是難以尋覓。
南昌市建立八大山人紀(jì)念館,這真是一件難得的好事情,也是一件大功德。感謝南昌!
永遠(yuǎn)懷念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中國古代畫家,他的畫在我看來乃是“人的畫”,是內(nèi)心之悲苦而發(fā)為書畫。八大山人有自題山水冊,詩云:“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薍石枒杈樹,留得文林細(xì)揣摩?!?/strong>正是他的墨點含淚,才深深地沖擊心靈,才使那些奇奇怪怪的變形的魚和鳥,寥寥數(shù)筆,或拉長身子,或緊縮一團(tuán),傾是而非。特別是那對眼睛,有時是個橢圓形,都不是我們生活中所看的魚、鳥的眼睛,八大的魚、鳥的眼珠子都能轉(zhuǎn)動,有時還翻白眼瞪人。他畫的山石渾渾圓圓,上大下小,頭重腳輕,他想擱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穩(wěn)當(dāng),立不立得住。他畫的山樹,老干枯枝,僅僅幾個杈椰,幾片樹葉,光禿禿,東倒西歪,荒荒涼涼,傳達(dá)出孤寂、荒涼、蔑視,傲視,逼視,怒視等情感。八大山人有多么復(fù)雜的情感,魚兒鳥兒山水樹木就有多么復(fù)雜的情感。畫中魚鳥禽鴨睜著的大大的白眼,就是他給這個世界的回答。
八大山人用其不朽的書畫藝術(shù)創(chuàng)作,豐富了中國藝術(shù)史,今天他的作品屢屢在拍賣市場上拍出天價,證明了人們有多么喜愛他,同時也證明了這些濃縮了強(qiáng)烈的人之情感的畫作又多么打動人心。
真正美的藝術(shù)萬歲,美的藝術(shù)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