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最近抱怨,她家孩子自打上了小學就像變了個人,從前是人見人愛,乖巧聽話的小姑娘,但是最近卻成了“杠精”。
做錯事說她兩句,她轉身就走,一點也不聽話;讓她往東,她偏偏要往西,下雨天讓她看路,她偏偏要去踩水玩,說她兩句還學會了頂嘴。
朋友萬分不解:孩子以前也不這樣呀,怎么越長大越不聽話,還喜歡頂嘴“懟人”了呢?

憑什么,你怎么不做!
為什么你可以我就不行!
不讓我看電視,你自己怎么看手機?
不是特例,相信許多父母都有過被孩子“頂嘴”的經(jīng)歷,常常是你說一句,他能回十句,還不重樣……
這也讓不少家長為之“炸毛”,這么小就會“頂嘴”不服管,這是要造反嗎,將來長大了還得了?

其實,孩子頂嘴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出現(xiàn)不同的頂嘴表現(xiàn)。
兩三歲的孩子,“不”字當頭;六七歲的孩子,喜歡把“為什么別人可以,我就不行!”掛在嘴邊;到了青春期,頂撞的方式逐漸升級,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帶刺。

孩子的這種行為,頓時讓父母覺得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沒禮貌,也不懂得尊重大人。
然而孩子頂嘴就意味著他是不對的嗎?
02
頂嘴,是孩子有了獨立意識的表現(xiàn)
在很多家長眼中,孩子頂嘴就是和自己作對,于是生氣、失落、怒火中燒,甚至恨不得揍他一頓。
但其實,當我們聽見孩子開始“頂嘴”時,更應該感到欣慰。
因為這意味著,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并正在嘗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在爭辯中,會讓大腦進行思考,有自我意識的覺醒,有主見,并會爭取自己的利益。

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他們說出的任何反抗的語言,都不是憑空想象,而是有理有據(jù)的。
所以這個時候,父母就不要再包辦孩子的一切了,而是要采取商量的方式,多了解孩子的想法,把孩子當作一個小大人!

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頂嘴,是對家長做法不滿
有孩子說:
“每次媽媽不開心,她就會挑我的毛病,我覺得自己根本沒有做錯的事情,她非說我錯了,我很委屈呀,當然要跟她辯解辯解!”
也有孩子說:
“放學回家,我玩手機,爸爸把我罵了一頓,那他也是一下班就躺著玩手機,怎么就沒事呢?我當然不服氣!”
許多孩子在“頂嘴”時,大多有“不服氣”、“不公平”的心理狀態(tài),認為父母在行使自己的家長權威時“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為了與父母爭奪“公正”,孩子們便擰著脖子跟父母“對著干”了,接著父母和孩子話趕話,一場親子矛盾甚至家庭矛盾一觸即發(fā)。
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的教育形成了抵觸心理,“頂嘴”的現(xiàn)象越發(fā)頻繁。
一旦習慣成自然,不僅不利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甚至還會影響長大成人后的人際關系的和睦。
03
那么,面對愛頂嘴、不聽話的孩子,聰明的父母會怎么處理呢?
1.要溝通,不要命令
如果家長總說:去!快點!把這件事做好!
孩子就會有被命令的感覺,有自己想法的孩子當然不樂意!

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所以為了讓孩子有話可以輕松講出來,做父母的不應該時刻以權威自居。
不妨在家里營造出足夠的民主氣氛,誰說的有理就聽誰的,并且鼓勵孩子隨時講出自己的感受,隨時化解孩子的委屈。
別怕你會沒有威信,其實你越這樣做,孩子越會理解和認同你。
反之,如果父母總是以“大”壓小,長期下去,反而可能導致孩子在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的心理。
2. 提醒孩子改變說話方式
雖然頂嘴不是壞事,但有的孩子在頂嘴的時候會說一些極具攻擊性的話,這肯定是不對的。
我們需要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不同的意見,這才是父母在孩子“頂嘴”時需要做的事。
比如可以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換一種口氣說嗎?”或者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說服我”。

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父母也可以說:“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好嗎?”
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感受和想法,父母很重視,他們有權利討論不同意見,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態(tài)度。
3. 有選擇的妥協(xié)
父母可以把“吃什么、穿什么、周末去哪玩”等小事交給孩子自己做主,而父母只保留建議權就好。
這不僅可以避免因家長霸道要求而引起孩子不滿,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分析能力、社交能力,鍛煉孩子承擔后果的心理素質(zhì)。

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但在原則性的問題上,不妥協(xié)!比如不能做危險、沒禮貌、搞破壞或傷害他人的事。
不行就是不行,頂嘴也沒用,拒絕地時候家長語氣要溫和,態(tài)度要堅定。
對于孩子的頂嘴現(xiàn)象,我們不可一味地埋怨孩子,以自己的父母權威壓制孩子,要了解孩子頂嘴背后的原因,積極引導孩子,并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寫在最后
當發(fā)現(xiàn)孩子開始頂嘴不聽話時,請記得提醒自己,孩子其實并非不尊重父母,而是在慢慢成長。
此時給予孩子多一分理解與寬容,相信孩子會成長為一個更獨立、果斷的人。
來源:學生安全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