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入梅時間早、持續(xù)時間長,降雨分布廣、累計雨量大,部分地區(qū)發(fā)生較重洪澇災害。汛情發(fā)生正值早稻灌漿收獲、中稻田間管理和晚稻育秧移栽的關鍵時期,給水稻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災害發(fā)生后,農業(yè)農村部組織水稻專家組,實地調研評估災害影響,科學指導災后生產恢復,因地制宜開展技術指導,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
“從實地走訪和調研看,今年汛情區(qū)域相對集中,受災程度最大的是早稻,一季中稻和雙季晚稻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但由于種植面積擴大、技術保障增強等因素,水稻有望災年實現(xiàn)豐收?!比珖r技中心副主任王戈告訴記者。
早稻增產趨勢未被洪災逆轉
“洪澇災害導致局部地區(qū)早稻田塊無法及時收獲,倒伏和穗發(fā)芽現(xiàn)象嚴重,單產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但沒有逆轉增產的趨勢。”王戈說。
他分析,一是因為種植面積擴大。據(jù)調查,今年湖南、江西、廣東和廣西4省(區(qū))早稻面積明顯增加,比2019年增加約470萬畝;二是早稻群體構建合理;三是技術保障增強。我國早稻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的?。▍^(qū))共4個,其中廣東、廣西兩?。▍^(qū))受洪澇影響不大,湖南、江西兩省受災較重,受災區(qū)域以沿江沿湖地區(qū)為主,但這些區(qū)域歷史上就災害頻發(fā),因此抗災減災意識較強。
“近年來,隨著規(guī)?;洜I主體增多,集中育秧面積不斷擴大,烘干設備數(shù)量不斷增加。集中育秧大幅度提高了秧苗質量,提高了作物本身抵御災害的能力;烘干設備為早稻搶收提供了保障,大幅度降低了災害損失,使災年奪豐收成為可能?!蓖醺暾f。
中稻總產有望與去年持平
“從中稻生產情況看,盡管洪澇災害導致南方部分中稻生育進程推遲,無法及時曬田,分蘗受阻,不利于高產群體構建;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紋枯病易發(fā),但目前中稻處于苗期,后期回旋余地大,只要后期不出現(xiàn)大的自然災害,單產和總產有望與去年持平?!蓖醺暾f。
究其原因,他指出,一是受災區(qū)域集中。調研發(fā)現(xiàn),成災和絕收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河蓄洪區(qū),占全國中稻面積比重不大。二是應對措施及時。三是近年來,對水稻洪澇災害研究比較多,減災技術成熟?!皩P花期前的田塊,可排出積水后加強水分調控和肥料運籌,促進苗情轉化升級。對揚花后的田塊,可割苗蓄留再生稻,一般洪水退后3—5天割苗。割苗前及時追施速效氮肥,以護根促芽,低留稻樁,確保再生稻大穗多穗高產,很大程度上能夠減少災害損失?!?
晚稻生產再獲豐收有保障
“從晚稻生產情況看,洪澇災害導致部分晚稻秧田被淹,秧苗素質偏差,早稻騰茬晚影響雙季晚稻適時栽插,特別是機插秧超秧齡現(xiàn)象突出,苗高苗弱、返青期延長,不利于晚稻穩(wěn)產高產。但晚稻生產也存在種植面積增加、技術儲備充足等有利因素,只要田間管理措施到位,晚稻生產再獲豐收就有保障?!蓖醺攴治觥?
“近年來,科技水平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斷增強。從水稻本身看,有一定的群體自我調節(jié)和產量構成因素的補償能力,個體和群體相互依存和制約最終形成不同的產量結構,比如畝穗數(shù)減少了,一定程度上穗粒數(shù)就會增加。實際生產中,只要強化災情監(jiān)測預警、強化防災減災預案落實,應對措施到位、補救技術得當,大災之年同樣可以獲得豐.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