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關鍵是調動地方抓糧、農民種糧這兩個積極性,需要有更具針對性的打基礎、利長遠的措施。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就此話題專訪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張合成。
記者:您如何看待基層干部抓糧難,甚至一些主產區(qū)基層干部要靠熟人面子落實糧食面積的現(xiàn)象?
張合成:這種現(xiàn)象確實在一些地方存在。根本之策就是要將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內化為地方政府抓糧、農民種糧的動力,實現(xiàn)中央要糧、地方抓糧、農民種糧的目標一致、責任一致、利益一致,讓地方政府有動力防止土地“非農化”沖動,讓農民有動力抵御耕地“非糧化”沖動。
必須正視種糧“價格失靈、政策失效、動力失勢”的風險隱患,輔之以利,通過有效的價格、補貼等機制,使農民糧食銷售收入成為增收的主要來源,將種糧農民對糧價的預期作為種糧的核心動力,讓農民種糧不吃虧、有錢掙、盡可能多得利。同時,從政治上提升種糧農民社會地位,使種糧受到尊重,種糧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的貢獻得到認可,激發(fā)種糧農戶的信心和熱情。
記者:有人認為,基層干部抓工業(yè)與抓農業(yè)的政績存在沖突,您怎么理解?
張合成:產糧大縣、財政窮縣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一些產糧大縣想要發(fā)展地方經濟,只有抓工業(yè)上項目。調動主產區(qū)積極性,需要實施糧食主產縣補償機制,讓地方政府重農抓糧有奔頭。今年中央決定取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對產糧大縣的資金配套要求,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qū)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等就是很好的措施。
記者:您認為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張合成:農民種糧能掙錢,糧食生產才能有保障。從農業(yè)價值鏈內部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種糧效益偏低的原因。
一是生產成本“啃”掉大部分。多年來,糧食生產高成本,吞噬了種糧新增收益,嚴重沖擊種糧積極性。亟需有效的政策調控工具,既要保障農資生產企業(yè)的利益不受損,還能從根本上保障種糧農戶的利潤有空間。
二是銷售價格“啃”掉一部分。農民抓生產在行,至于賣給誰則無從下手。往往是豐收了沒地方儲存,指望可能上門的收購商拉貨,只能是收購商給多少錢賣多少錢。希望托市政策信號能夠起到明顯的拱價作用,在支持保護政策中用好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刺激帶動各類市場主體提高新糧收購價格,超過種糧綜合成本漲幅。
三是多元化服務“啃”掉一部分。一些大戶在建設烘干、存儲點、倉庫等必備設施時,用地申請難度大,且審批手續(xù)復雜,致使收糧后直接在田間地頭出售,缺乏價格談判能力。鄉(xiāng)村社會服務多元化后,政府免費的技術推廣人員少了,各種收費的技術服務多了,加上昂貴的貸款、保險、信息、品牌等服務,農戶的收益所剩無幾。
四是補貼信息有時反而“啃”食農戶收益。調研發(fā)現(xiàn),補貼政策綠箱化以來,農民把糧食補貼政策較多理解為收入補貼。糧食種得多與少、打得多與少與補貼關聯(lián)不大,沒有有效激勵農民生產投入的積極性,反倒是一旦補貼上漲時,一些成本因素水漲船高。
記者:長期看,您認為提高種糧積極性政策工具如何設計?
張合成:我認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比較效益是源動力、價格預期是牽引力、進口擠壓是風險源、科技金融營銷是千斤頂、保護政策是安全網,基礎建設是穩(wěn)壓器。調動種糧積極性需要各個方面同步發(fā)力、協(xié)同用力、強化給力。
一要以國之大者理解糧價乃百價之基。對于糧食價格要辯證看:一邊是百價之基,要讓百姓“買得起”,即米面價格不對通脹構成支撐;另一邊是國之大者,又要讓農民“愿意種”,即必須讓農民種糧有錢賺。平衡二者顯然考驗決策智慧,不能忽視價格對國之大者的決定意義。“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其本質就是要促進糧食生產穩(wěn)定發(fā)展,為穩(wěn)定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有了穩(wěn)定的、明確的價格預期,就有了持續(xù)發(fā)展的后勁。
二要建立農資價格與糧價協(xié)調機制。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就要參照浙江做法,支持國有資本加快進入農業(yè)生產經營領域,緩解農資價格跟風漲問題。支持國有企業(yè)及供銷社恢復服務小農戶的原始職責,保障優(yōu)質貨源供應、平抑物價,通過服務規(guī)?;剐∞r戶享受農資批發(fā)價格。統(tǒng)籌農資成本與種糧利潤平衡關系,提前鎖定種植成本,保障農民收益。
三要構建農戶市場談判能力培育機制。在培育高素質農民的過程中,應重點提升種養(yǎng)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等面向市場說“不”的能力。構建營銷服務機制,向農戶提供營銷和信息的社會化服務,讓農戶明明白白種地,踏踏實實賣糧。
來源:農民日報